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 识共享绩效研究# 于娱1,施琴芬2**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资助课题(20113223110007) 作者简介:于娱,(1989-),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知识管理。 通信联系人:施琴芬,(1963-),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知识管理。E-mail: shiqf@njupt.edu.cn 5 (1. 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 211100; 2. 南京邮电大学科技处,南京 210046) 摘要:以高校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部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绩效的影响因素 模型,对江苏省8 所高校243 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 和效度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将隐性知识转移动机分为生活动机和社会动机,然后分析团队成 10 员的人口特征对隐性知识共享相关指标的差异性,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高校科研团队隐性 知识共享绩效影响因素进行路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团队成员人格对成员隐性知识共享动 机有显著影响,团队目标只对隐性知识共享生活动机有显著影响,并均通过隐性知识共享生 活动机作为中介对知识共享绩效产生影响。隐性知识特性、成员隐性知识共享能力、团队隐 性知识共享环境和团队成员间信息对称性皆对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绩效有显著影响。 15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知识共享;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C936 Analyzing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Performance in University Research Team Using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20 YU Yu1, SHI Qinfen2 (1. Business School,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2. S&T Office,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inications, NanJing 210046) Abstract: 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structure of performance of inner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in university research team relative to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25 team.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243 university teachers from 8 univers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ose questionnaires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research statistics. By means of factor analysis, transfer motiv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is divided into life motivation and social motivation, then analyzing the diversity of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to dependant index of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combining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30 (SEM) to develop a path analysis of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performance influential factors in university research team. It is shown that human dignity of team members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motiv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The team goals only have remarkable effect on the life motiv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The intermediary to exert an influence on knowledge sharing performance is via life motivation. It is also shown that tacit knowledge 35 sharing performance in university research team is notably influenc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tacit knowledge, member ability and group environment of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formation symmetry through members. Keywords: University Research Team; Tacit Knowledge; Knowledge Sharing;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SEM) 40 0 引言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 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而科研团队是以科 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 45 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1]。在高校,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可以起到培养学 科带头人、整合科研方向、培育特色学科、促进学科交叉、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催生重大科 研成果等作用[2]。高校科研团队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传播与创新的主要场所,知识活动 始终贯穿于其全部的活动流程。对于高校科研团队而言,作为一个以研究为目的的学术组织 形式,隐性知识的共享对于团队任务的完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 50 鉴于此,本研究拟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总结分析,构建高校科研团队间隐性知识共享绩效 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并通过数据采集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各因素对隐性知识共享绩效的影 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启示,以促进高校科研团队中的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理论建议,将 有利于推动优秀的创新群体建设,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为进一步发挥高等 学校创新平台的投资效益,提升高等学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 55 和重点学科建设奠定基础。 1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关于高校团队知识共享已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冯博等(2007)对大学科研团队成员在 团队中所处的网络位置与其知识共享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4]。杨钢等(2009)运用系统动力 学对高校团队内知识转移的因果关系进行仿真分析[5]。陈春玲(2009)知识嵌入性视角阐述 60 了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嵌入性及其对知识转移的影响[6]。李志宏等(2010)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从个体特征(需要满足度、利他主义、荣誉感)、内部机制(人际信任、团队凝聚力、授权 式领导)、支撑性框架(自我效能、资源充足度)三个方面对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隐性知识 共享意愿进行研究[7]。原长弘等(2010)从激励作用机理方面集中探讨了不同互依性下最优 激励机制对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影响[8]。刘慧敏等(2007)分析了我国高校虚拟科研团 65 队中不同类型的信任和冲突及其对于知识共享的影响效果[3]。 本研究在以上理论模型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用于实证的团队内隐性知识共 享绩效影响因素模型,并把研究范围界定在高校科研团队中教师间的隐性知识共享,见图1。 下面将对隐性知识共享绩效影响模型中有关变量间的关系和相应假设做出详细解释。 (1)团队成员人格 70 人格是先天的生物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社会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相互作用与融合的产物, 而由于个人的遗传和实践活动的不同以及主观努力的倾向不同,造就了团队成员人格互不相 同。人格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是个体的所有反应方式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方式总和[9]。 Kwong 和Cheung(2003)对中国管理人员研究发现,与个体相关的一些人格特质如责任道 德观、对集体的忠诚感对关系绩效中的工作奉献维度具有良好预测性。研究也表明,人格特 75 质与工作绩效之间不是直接作用关系,有其他因素进行中介或者缓冲调节[10]。同样高校科 研团队中成员的不同人格必然对其隐性知识的共享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H1:团队成员人格对成员隐性知识共享动机有显著影响,并通过隐性知识共享动机作 为中介对知识共享绩效产生影响。 (2)团队目标 80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于1954 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 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目标管理有利于把整 个团队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同一个目标、同一个理想上来,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快速发展 的有效手段之一。Locke 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等)都是通 过目标来影响绩效。目标能引导个体活动指向于目标有关的行为,使人们根据目标难度的大 85 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并影响个体行为的持久性[11]。当个体有了目标之后,他们在工作中 将会更加努力,以便达到目标。而且目标不仅能引导个体努力的方向,增加个体努力的程度, 而且会延长这种努力的时间,降低个体工作和学习的单调感和枯燥感[12]。由于团队成员都 有了具体的、明确的目标,所以在团队目标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会自觉地对照目标进行自 我控制和管理,从而每个人的能动性和工作热情,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团队成员为了提高 90 工作效率,尽快完成团队目标,往往愿意共享隐性知识,因此有效合理明确的团队目标有利 于团队成员共享隐性知识。 H2:团队目标对成员隐性知识共享动机有显著影响,并通过隐性知识共享动机作为中 介对知识共享绩效产生影响。 (3)隐性知识特性 95 Ikujiro Nonaka(1994)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它深深的植根于行为本身, 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隐性知识主要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 [13]。根据赵士英[14](2001),施琴芬[15](2003)等人的描述隐性知识具有默示性、复杂性、 专有性、有用性等特性,知识的特性使知识共享存在障碍[16],知识的隐含性和分散性对知 识共享存在负向影响[17],通常情况下,隐性知识越隐晦、越复杂、越难于编码、越专有就 100 越难于转移共享,因此提出下面假设: H3:隐性知识特性对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绩效有显著影响 (4)团队成员隐性知识共享能力 由于隐性知识具有隐性、因果模糊性和情境依赖性等特征,高校科研团队内成员也难以 清楚识别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和隐性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对知识的形成做出清晰的归纳, 105 从而影响了共享的知识的质量。这使得团队所具有的知识共享经验和相关知识共享能力显得 十分重要。如果团队成员知识共享能力强,则意味着具有识别知识用途和知识适用条件的能 力。一方面,团队成员可以运用以往的经验和形成的方法分析知识需求方的具体情况,选择 适合的知识共享具体手段和方法;另一方面,知识共享源也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背景和 知识使用方法,分析知识的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知识共享方式。高校教师对隐性知识 110 的编码能力,表达能力和演示能力越强,则隐性知识的发送能力越强,隐性知识共享效果就 越好,因此提出下面假设: H4:团队成员隐性知识共享能力对隐性知识共享绩效有显著影响 (5)团队成员隐性知识共享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 115 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隐性知识转移动机是教师知识转移的意愿,隐 性知识作为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教师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其隐性知识共享的动机将直接 影响知识共享的效果。高校教师作为隐性知识提供者,知识转移动机来自其深层次自我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在人类的生存、安全、生理等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便会追 学术论文网Tag:代写硕士论文 代写论文 代写MBA论文 代写博士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