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 大众传媒应建立国家利益框架下,以转变本土品牌偏见、构筑对外国品牌的无形障碍为目的,建构基于“本土品牌形象”本位的媒体报道立场;应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消235 费者协会、消费者、本土企业和记者等媒介权利主体的作用,积极建构外国品牌风险图景,形成外国品牌“未必就好”的拟态环境和反刻板化概念网,如质量问题、服务缺失、责任缺失、虚假宣传、价格暴利、假冒伪劣、伪造产地、市场垄断的危害等;对于本土品牌,应以正面事件报道为主,通过媒介框架和议题设置,传播本土品牌积极的代表性和易得性信息,建构有利于本土品牌正面形象塑造的反刻板化概念网,如负责、崛起、优质、性价比高、不240 逊于外国品牌、赞扬本土品牌偏好行为、塑造本土品牌偏好群体等。对于本土品牌负面事件(特别是与消费者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食品质量问题),应借鉴心理遗忘规律,采取三阶段报道策略,以防止对本土品牌问题的过度报道而导致本土品牌偏见的强化,即在报道的初期,基于人们遗忘速度快,应该减少报道的数量,避免过度报道;在第二个阶段,人们对事件已经有所遗忘,媒体此刻应该加强舆论监督和引导;在最后阶段,人们的关注度已经彻底转移245 至别处,这时媒体应加强正面报道,拯救相关行业(张卓倩,2009)。 ⑶ 本土企业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坚持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逐步赢回国内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同;本土企业还应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积极采取差异化战略,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中高端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赢回失去的市场和消费者,并逐步改变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符号认知和意义建构。同时,根据制250 约本土品牌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主观上有企业、消费者以及商家的因素,客观上有品牌发展本身的原因),要培育和壮大自主品牌,关键要使企业成为真正的自主创新主体,这就需要国家建立创新体系,改善市场流通环境,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创造有利于品牌成长的外部制度环境(刘丽霞,2010)。当然,本土企业的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在本土企业发展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抑制本土品牌偏见,为本土品牌成长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255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Fiske S T. Social Beings: A core motives approach to social psychology[M]. New Jersey: J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4. [2] 庄贵军,周南,周连喜. 国货意识、品牌特性与消费者本土品牌偏好--一个跨行业产品的实证检验[J]. 管理260 世界, 2006 (7): 85-94. [3] 易牧农,郭季林. 品牌来源国对国内汽车购买者品牌态度的影响[J]. 经济管理, 2009(12): 94-102. [4] 宋永高,水常青. 国内消费者对本国品牌的态度及其改变的可能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4(2):41-45. [5] 王海忠 赵平. 品牌原产地效应及其市场策略建议-基于欧美日中四地品牌形象调查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4,1(190):75-82. 265 [6] Hu K. Q. & Dickserson K. G. Country-of-origin Effect on Chinese Consumers Apparent Perceptions of Foreign-brand and Chinese-brand Apparel: An Experimental Study[J]. 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 1997(88): 104-114. [7] Li Z., FU S. & Murray L.. Country and product images: the perceptions of consumer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 1997(10): 115-39. 270 [8] Sin L. Y. M., HO S. C. & SO S. L. M.. Research on Advertising in Mainland China: A Review and Assessment[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 2000(12): 37-65. [9] 王斌. 消费者的偏见也在扼杀国产手机的创新[J]. IT时代周刊, 2010(23): 71. [10] 许志华. 中国民族品牌的未来走向[J]. 广告人, 2011(1) : 73-74. [11] 陈青松. "达芬奇"式品牌现象调查[N]. 中国企业报, 2011.8.2. 275 [12] 闻奇. 靠什么振兴民族品牌[J]. 中国品牌与防伪, 2009(12): 5. [13] 王鹏,庄贵军,彭茜. 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消费者国货意识及国产品牌态度的影响[J]. 华东经济管理, 2010(1): 28-33. [14] Kunda Z. Social Cognition: Making sense of people[M]. New York: The MIT Press, 1999. [15] 吴泽松. 基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民族品牌营销策略分析[J]. 商业时代, 2011(1): 25-26. 280 [16] 吴建民. 道德底线缺失需要重构中华主流文化[EB/OL].华声在线,2011.12.5.http://star.news.sohu.com/ 20111205/ n327892017.shtml [17] 艾丰,刘东华,王永. 品牌革命[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 [18] 司丽. 名牌战略是政府大事[N]. 中国质量报, 2009-2-2 [19] 龙敏飞."山寨频出"映衬文化自卑[J].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0(10): 55 285 [20] 胡立彪. 中国品牌与中国形象[J]. 中国品牌, 2009(5): 83 [21] 朱华. 中国民族品牌路在何方[J]. 中国品牌与防伪, 2011(2): 38-41. [22] 刘丽霞. 中国民族品牌发展的政策思考[J].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0(12): 35-38. [23] Entman, R. M. Framing: Towards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3(43): 51-58. 290 [24] 薛可,梁海. 基于刻板思维的国家形象符号认知[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9,16(1): 13-18. [25] 兰菲. 论食品安全新闻的衍生效果[D].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6] 裴敏欣. 中国制"造"如何走出危机[EB/OL], 2009-11-29. http://www.sgwritings.com/17625/viewspace_ 28729. html. [27] 李彩霞. 美国媒体对"中国制造"的建构与风险应对[D].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295 [28] (美)沃尔特o李普曼(Walter Lippmann). 林珊译. 舆论学[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9. [29] 李永健. 大众传播心理通论[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30] (英)道格拉斯oWo贝斯里莱姆著. 邹海燕, 郑佳明译. 偏见心理学[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 [31] 张卓倩. 食品行业危机的媒体应对——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J]. 新闻传播, 2009(3): 32 300 学术论文网Tag:代写论文 代写代发论文 代写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