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在于确保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员工的工作行为能够根据(符合组织总体目标的) 110 营运子目标来进行衡量,并且对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协调和纠正”。Dalton(1971)按照控 制对象,把组织控制分为组织层面、非正式群体层面和组织成员个人层面的控制,指出了管 理沟通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关注管理控制中个体与群体行为相关的个性化特征,他的观点 深化了人们对管理控制本质的认识。此外,在绩效考核方面也出现了重视个体与群体行为的 观点,Hopwood(1972)研究考察了管理者使用会计信息的不同方式对员工行为和组织绩效 115 的影响。Otley(1978)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得出了与Hopwood(1972)相反的结 论。尽管他们的研究结论迥异,但已经可以看出,此时的管理控制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关注 纯粹的财务数据控制,而开始把目光投向控制手段对受控对象及其行为的影响。 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始关注组织内部的非计划因素、自发行为等问题,把组织内部非正式 程序的控制作为管理控制系统的补充,并且运用博弈论、效用函数等经济学分析方法来模拟 120 解决控制中的行为博弈问题。此时的管理控制研究强调对战略实现过程的控制,并通过采用 各种经济学和行为会计学的分析方法来探寻提高控制效率的可能。 (3)20 世纪80~90 年代的开放理性视角。20 世纪80 年代,企业的外部环境呈现出动 态(dynamic)、多样(diverse)、困难(difficult)、危险(dangerous)的特征,即所谓的 “4D”特征。这种环境变化威胁到企业的战略实施过程,这个阶段的大多数管理控制研究文 125 献认为,管理控制系统要发挥作用,必须符合企业特定的组织背景。于是,权变理论开始被 广泛接受,并且成为MCS 研究的基础性理论假设[6,7]。Gorden 和Miller(1976)用流程图 描绘了MAS 与权变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并且认为MAS 能反映出组织最本质的控制 特征。Richardson 和Gorden(1980)则认为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是影响其绩效考核指标 选择的重要变量,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要比成熟期的企业更少运用财务指标进行绩效考核。 130 这一阶段的控制思想又回归到追求目标实现可能性的理性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 个体与群体行为的控制,相关研究开始关注影响MCS 运作效能的组织环境因素,并且构建 了适应不同环境的MCS 模式。例如,Machin(1983)认为战略、技术、规模、经营环境等 均是影响MCS 的权变变量[7,8]。以Kaplan(1983)的作业成本分析[9]为代表的诸多管理控 制工具也初具雏形,成为这一时期企业管理控制的新型工具。 (4)20 世纪90 135 年代以来的开放自然视角。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 烈,企业必须培育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才能够赢得竞争优势。在这一背景下,学者们逐渐认 识到孤立地考察某一或某些具体的变量与MCS 之间的关系,并不能做出具有普适性的动因 解释[6]。这个阶段的相关研究开始强调通过激励与约束手段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引导 他们主动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例如,Simons(1995)把MCS 界定为管理层为了 140 维持或改善组织绩效而根据常规的信息处理程序采取的正式活动,并且认为管理控制应该是 一种运用控制杠杆来重构企业管理控制活动的交互式控制过程。Otley(1999)主张采用绩 效管理框架来重构企业的MCS,并且提出了一个包括组织目标确定、战略规划和经营计划、 绩效考核、奖惩与信息流五个方面的绩效管理系统。这个阶段还现出了诸如平衡计分卡、经 济增加值等易于理解与实施的新型管理控制工具。同时,随着对人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重要性 145 认识的不断提高,学者们又纷纷从认知理论、文化理论、心理学等视角来研究管理控制中人 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开展各种情境化的管理控制案例研究与实地研究。 1.3 管理控制研究范式 从图1 描绘的一般管理控制过程,结合管理控制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管理控 制理论研究具有比较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即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目标导向、过程导向、 150 因果关系导向这三种研究范式。目标导向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德鲁克认为 应该设置绩效目标来指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行为,可以依托财务指标本身的勾稽特性对绩效目 标进行逐级分解,进而通过对指标的监控来达到管理控制的目的。过程导向研究范式的代表 人物是威廉·戴明(William Deming)。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强调通过设计一整套组织层 面的控制系统和设置若干关键的控制节点来规范、约束员工行为,进而保证整个绩效产生的 155 过程受到控制。罗伯特·卡普兰则将战略实施过程视为一套符合因果关系(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ships)的经营活动计划组合[10],可以用一连串的“如果……那么就必须……”的陈述 来表达。企业通过建立经营活动计划之间的因果关系链,把战略目标转化为日常行动计划, 强调通过提升“学习与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企业的总体财务目标。 从管理控制理论研究的发展路径看,无论是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思想、戴明的全面质量 160 管理思想还是卡普兰的平衡记分卡模型,三者最终都是指向如何提升组织绩效,以实现组织 资源与外部环境匹配下的有序增长,它们之间差别仅在于实现路径的不同。 2 不同研究范式下的管理控制模型 在以上三种研究范式下,管理控制研究形成了差异化的概念界定,提出了不同的MCS 模型框架。而且,相关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的管理控制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165 2.1 目标导向型管理控制模型 目标导向型管理控制的核心思想来源于目标管理(MBO),是目标管理与战略计划管 理结合的产物,也是迄今仍为企业界广泛采用的基础性管理控制工具。目标导向型管理控制 以Anthony 的模型最具代表性,他以控制论与系统论为基础,认为战略规划是为组织整体设 置长期发展目标,作业控制是确保组织内部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而管理控制则是连接 170 两者的过程。Anthony 从全局的角度把管理控制系统定义为一种可操作的系统化经营活动, 并且构建了一个MCS 概念模型(参见图2)。 图2 Robert Anthony 管理控制系统示意图 Fig.2 Management Control 175 system of Robert Anthony Anthony 认为管理控制系统应具备计量、评估、执行与沟通四种要素,这类似于自动调 温装置中的探测器(detector)、评定器(selector)、受动器(effector)与传输网络(communication network)。其中,探测器报告组织中正在发生的事件,评定器把结果与预算标准进行对比, 180 如果察觉到实际状态与标准之间有较大偏差,受动器将采取纠正活动,传输网络会告诉经理 们正在发生的事情与标准相比差距在哪里。在Anthony 的模型中,存在一系列先验性的假设, 包括:决策信息的确定性、控制主体与控制对象的确定性、控制目标与标准的确定性以及目 标与利益的一致性等,这使得他的MCS 模型在指导当时企业管理控制实践方面遇到了一定 的障碍。基于目标范式的管理控制研究通常都认为管理控制的主要工作类似于会计职能,像 185 日程安排、计划制定和预算编制这样的事务性工作备受关注,而战略控制的动态交互过程却 往往被忽视,战略规划也被简化为与战略几乎没有关系的绩效“数字游戏”[11]。由于Anthony 模型并没有提供一种有效的战略目标分解机制,因此,他构建的MCS 模型在假设环节就受 到了诸多学者(如Dalton, 1971;Lowe, 1971;Ansari, 1977)的质疑。此外,Anthony 过分 强调财务指标的控制作用,却极少涉及组织机制、企业文化等影响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致 190 使他的MCS 模型涵盖面比较狭窄,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被计划、财务等职能部门“庸 俗化”,变成一项常规、例行的行政工作,失去了管理控制工作的战略意义。不过,在Anthony 模型中,其推崇的经典控制工具组合:战略计划和预算控制,具有工作目标清晰、容易理解 和便于贯彻等优势,因此至今仍被国内外企业广泛采用。 2.2 过程导向型管理控制模型 195 战略管理中的计划学派在20 世纪80 年代初遇到了一些麻烦,由计划人员制定的、“想 象中非常完美”的战略很少能够得到成功的贯彻[11]。Anthony 的管理控制模型立足于一系列 的先验假设,并没有考虑控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不确定、绩效操纵、讨价还价、目标非 理性和非正式组织控制等问题。Dalton(1971)、Lowe(1971)、Ansari(1977)等学者对 该模型的假设前提提出了质疑,并且运用当时新出现的一些理论工具来解释Anthony 模型考 200 虑不周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面向过程控制的“节点化控制”思路。其中,尤以交易成本理论 和委托代理理论为主的行为化控制方法最具代表性。 (1)以交易成本理论为依托的管理控制。如前所述,在解决目标导向型MCS 假设失 真问题的过程中,管理控制的研究焦点开始从控制结果转向控制过程,并且由于各自对过程 组成要素分析视角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控制观点。交易费用学派把管理控制问题 看成是一系列关205 于制度安排的契约问题。Williamoson(1979)认为,管理控制是组织及其 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做出的契约安排,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交易特点来选择不同的 契约订立方法。Ouchi(1979 和1980)提出了市场机制、科层制、团伙制(clans)等三种不 同的交易形式,并且把文化作为影响MCS 设计的重要因素。Rogerts 和Greenwood(1997) 认为应该更加关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互动特性,在设计MCS 时应该综合考虑组织理论 210 与交易成本理论的影响。Van Der Meer Kooistra 和Vosselman(2000)进行了更加全面的分 析,不仅考虑了交易的特点,而且还考虑了交易环境,交易各方的特点和信任机制对管理控 制的影响。除了以上把管理控制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研究其基于交易契约的特点与关系以 外,另有学者运用交易成本分析法研究了一些具体的控制形式,如供应链管理控制[12]、业 务外包管理控制[13]和内部审计控制[14]等,他们的研究结论对于具体的管理控制节点设计工 学术论文网Tag:代写硕士论文 代写论文 代写MBA论文 代写代发论文 代写职称论文 论文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