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合作是一种复杂的人际互动方式,除了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主体以外,还需要有迫使两个独立动机联合起来的原因。心理学领域中关于合作行为的科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通过社会两难实验模式探讨成人合作的机制,通过游戏观察来探讨幼儿合作的发展。本研究希望不仅能够对以往较少关注的小学儿童的合作认知水平和状态作发展性的描述,而且希望对这些认知因素、人格因素和情境因素在合作行为中的机制作用进行说明。基于此,本研究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资料的综述部分。首先对合作的定义、本质、理论和已有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归纳和整理。然后再对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假设和研究设想。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主要涉及合作的认知机制、个性特质、情景机制三个方面。其中前四项研究分析了不同年龄儿童在合作行为的认知观念上的差异,揭示儿童合作认知观念的发展变化特点。中间三项研究对各个年级儿童心目中好的合作者与差的合作者的诸多特征进行了比较,揭示影响儿童合作水平的内在机制。后面三项研究比较了不同年级儿童在竞争和非竞争情景下的合作行为表现,揭示了组间竞争的影响机制和小组合作类型。具体如下:研究一使用句子完成法,搜集了并比较了不同年级儿童对合作的定义解释。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合作概念日益复杂,从关注行为与情感关系单一成分,发展到为对手段、关系和目标等多种成分的兼顾和整合。研究二通过重要性排序,分析了不同年级儿童对个人和小组合作成功条件的认知。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认为合作水平高的人应该具备的最重要品质是勇敢、善于倾听、尊重他人、不自私。小组合作成功要具备的最重要条件是:互相帮助、亲密、谦让、分工和目标相同。但低高年级儿童对一些具体因素的重要性评价有显著差异。研究三通过问卷调查了儿童对自己和他人合作或不合作行为的归因。研究结果表明,年级越高,儿童越倾向于将他人的合作行为解释为关系原因,将他人不合作的行为解释为任务原因,即合作与否主要和任务能否单独完成有关。研究四调查了儿童对合作的一般看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学校、性别和年龄的儿童对这些与合作有关问题的看法并不相同。研究五比较了不同合作水平的儿童在成就动机、人际信任、观点采择、自我价值感等个人特质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三年级合作儿童的成就动机和自我能力要显著高于不合作儿童。四年级合作儿童的认知采择水平显著高于不合作儿童。五年级合作儿童的认知采择水平显著高于不合作儿童,不合作儿童的人际信任水平显著高于合作儿童。研究六比较了不同合作水平儿童在领导能力、交往能力、归属感、沟通能力等社会特质自评和同桌评价得分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各年级合作儿童在所有特质的同伴评分均高于不合作儿童。但是在自评得分上,仅发现三年级合作儿童的交往能力、友好性、规则意识和主动性显著高于不合作儿童。研究七运用情景故事比较了不同冲突情境中合作儿童与不合作儿童在解决策略方面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年级合作儿童与不合作儿童偏爱不同的冲突处理策略。研究八采用自然情景实验,比较了组间竞争与非竞争情境下儿童的沟通量和合作策略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竞争对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儿童产生了不同影响。组间竞争对低年级儿童的沟通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却促进了高年级儿童的沟通。组间竞争增加了高年级小组中各种积极互动策略的使用频次。研究九比较了组间竞争的结果对不同年级儿童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输赢结果对低年级儿童的影响较小,只影响了他们对小组合作程度的评价,但对高年级儿童产生的影响却比较大,不仅影响了高年级儿童对自己和同伴的能力和努力的评价,而且影响了他们对自己和同伴的满意度以及继续合作的意愿。研究十通过观察小组成员在合作实验中的具体表现,对小组互动模式与合作类型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真实情景中的小组合作可以归纳为六种类型:指责抱怨型、部分卷入型、关系领导型、个体化型、强势领导型、无序型。这些类型在领导、自我定位和关系维度上存在着差异。研究的第三部分在本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研究的结论,对儿童合作的认知发展、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及其发展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和整合,并对本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小学儿童合作观念与行为的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 6-8 学术论文网Tag:代写硕士论文 代写MBA论文 代写教育论文 代写博士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