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情境下进入模式选择 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情境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实力较弱,企业会选择更“容易”获得“关键技术”的进入模式。因此,企业都试图采取多元化策略来最小化技术依赖程度,如新建研发机构、组建技术联盟和并购等,以避免成为“空心公司”。有学者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对另外一个企业的资源依赖程度越高,该企业越倾向于采用并购形式[25]。但也135 有学者认为,在双边联盟中,两者之间技术依赖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通过联盟形式整合资源和能力[5]。究竟选择哪种进入模式,取决于企业国际化经验的丰富程度。 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高情境下,企业跨国经营经验比较丰富,其倾向于选择并购进入模式[26]。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依照一定法规和程序收购东道国的研发机构或企业,以持有绝对控股权或部分控股权,是跨国公司获取技术知识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跨国公司有针对140 性并购海外研发机构或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规避东道国存在的技术寻求壁垒,使得企业能够迅速获得所需研发人才和科学技术,降低技术依赖程度。但是,在跨国并购中,并购双方在制度、管理和文化等方面存在严重差异,被并购企业的研发人员和普通员工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并购后的文化融合和资源整合难度较大。由于国际化经验比较丰富,企业能够有效克服各种并购障碍和不确定性因素,顺利实现与被并购企业在技术、文化等方面的融合,145 留住被并购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人才,获得“关键技术”,进而提高企业研发国际化水平。联想集团并购IBM的PC业务,既取得了先进PC技术,又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TCL先后收购德国施奈德公司和法国汤姆逊公司,实现了技术突破,海外销售额也不断增长。因此,技术依赖程度和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都较高情境下,企业宜选择跨国并购方式。 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低情境下,企业没有足够能力管理国外独资研发机构,更没有足150 够并购经验对被并购企业或研发机构进行技术、制度和文化整合,与其他机构组建跨国技术联盟是企业获得技术知识最有效的方式。跨国技术联盟是指跨国公司与其他组织共同致力于某一技术或产品研发,是为适应国际技术迅速变化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产生的优势互补或加强型组织模式。跨国技术联盟为企业间的充分沟通、交流以及知识共享提供了条件,使得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经验知识和技术知识,降低技术创新和商业化风险,提高技术155 创新能力。康佳集团经营“康盛”实验室失败后,先后与Intel、飞利浦组建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发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合作来克服自身技术劣势;2000年,海信集团与日立公司合作研发CDMA和WAP等技术,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见,组建跨国技术联盟能够弥补企业研发国际化经验的缺乏,通过合作和利用“外脑”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技术依赖程度较高、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低情境下,企业宜选择跨国技术联盟模式。 160 2.2技术依赖程度较低情境下进入模式选择 技术依赖程度较低时,企业更多是为了迅速获得所需辅助性技术和降低国际研发成本,提高研发国际化效率。为了保证核心技术安全和降低国际研发费用,跨国公司大多数倾向于建立海外研发机构[13,27]。也有学者指出,跨国公司技术能力或技术资源越强,其越可能采用离岸研发外包模式[20]。最终采用哪种模式,由企业国际化经验的丰富程度决定。 165 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高情境下,跨国公司倾向于选择独资形式[28]。海外研发机构(独资)是指投资企业在东道国建立全资研发机构,进行绝对控制。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是企业开展研发国际化活动的最直接进入模式,使得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吸收互补性知识,并且自主性强、容易操作,有利于企业全球战略协调。但是,在海外设立独资研发机构,企业将面对与母国完全不同的制度、文化和管理实践,市场需求变化规律也有很170 大差异,所以,企业所处的研发创新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此时,企业拥有的国际化经验知识能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分享利用,使得企业能够避免或克服各种研发创新不确定性,提高企业国际研发效率和效果。很多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由于他们能够不断复制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成功的研发和管理经验。在我国采用这种方式的代表是华为、中兴和海尔等高技术企业,华为在美国硅谷和俄罗斯莫斯科等地建立多个海外研发机构,中兴在美国、韩国等175 地设立了独资研发机构。因此,技术依赖程度较低、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高情境下,企业宜选择海外研发机构模式。 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低情境下,由于企业国际经营经验严重不足,不能有效克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企业可以选择离岸研发外包组织形式[21]。研发外包是外包的高端领域,是开放式创新环境下获取互补性技术和知识的新型研发模式。承包方可以是供应商、高校、180 科研机构和竞争对手等在某方面具有较高技术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外部资源供给者。进行离岸研发外包能够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缩短新产品生命周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追赶和超越。奇瑞和吉利汽车在自主研发发动机和底盘技术基础上,将车型和外观设计等辅助技术外包给其他企业。如奇瑞汽车将新车型设计外包给德国和意大利公司,吉利汽车与德国汽车公司共同设计车型。离岸研发外包方式能够弥补企业国际化经验185 不足的缺陷,降低国际研发风险,使得企业能够迅速形成核心技术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因此,技术依赖程度和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都较低情境下,企业宜选择离岸研发外包模式。四种情境下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决策矩阵如图1。 图1 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决策矩阵 190 跨国技术联盟 离岸研发外包 海外研发机构 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 低 高 低 技术依赖程度 高 跨国并购 3 结论 本文在分析技术依赖和国际化经验两个情境因素对研发国际化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主要对不同情境下高新技术企业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进入模式选择决策矩阵。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仅考虑一种情境因素,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时,企业宜选择跨国并购或跨国技术联盟等“较容易”获得“关键技术”的进入模式;技术依赖程度较低时,企业宜195 选择海外研发机构或离岸研发外包进入模式,其更多是为了寻求辅助性技术和降低国际研发成本。国际化经验比较丰富时,企业宜选择跨国并购或海外研发机构进入模式;国际化经验比较缺乏时,企业宜选择跨国技术联盟或离岸研发外包进入模式。如果考虑两个情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当技术依赖程度和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都较高时,企业宜选择跨国并购进入模式;当技术依赖程度较高、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低时,企业宜选择跨国技术联盟进入模式;当200 技术依赖程度较低、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高时,企业宜选择海外研发机构进入模式;当技术依赖程度和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都较低时,企业宜选择离岸研发外包进入模式。 研究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提供了指导。根据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应依据技术依赖和国际化经验两个情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来正确选择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以提高企业研发国际化水平。因此,一方面,企业要加快减小技术依赖程度,增强核心技术优势,205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国际化经验知识积累,通过与东道国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或组建技术联盟等方式,充分吸收和利用合作伙伴的经验知识,增强企业的国际化经验知识基础,以有效应对国际研发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Aekerman, Abraham. The effect of the target country's legal environment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Z]. 210 Working Paper. 2005. [1]Ito B, Wakasugi R. What factors determine the mode of overseas R&D by multinationals? Empirical evidence[J]. Research Policy, 2007, 36(8): 1275-1287. [3]Zedtwitz M V, Gassmann O, Boutellier R. Organizing global R&D: challenges and dilemma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4, 10(1): 21-49. 215 [4]Dean Xu, Oded Shenkar. Institutional distance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7(4): 608-618. [5]Gulati R. Does familiarity breed trust? The implications of repeated ties for contractual choices in alliances[J]. The Academy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38(1): 85-112. [6]贺团涛, 曾德明. 跨国公司R&D国际化理论述评[J]. 中国科技论坛, 2008, (8): 75-79. 220 [7]Yadong Luo. Determinants of entry in an emerging economy: a multilevel approach[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1, 38(3): 443-472. [8]Ahmed Z U, Mohamad O, Tan B, Johnson J P. International risk perceptions and mode of entry: a case study of malaysian multinational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2, 55(10): 805-813. [9]吕萍, 杨震宁, 王以华.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发展与现状[J]. 中国软科学, 2008, (4): 109-116. 225 Pfeffer J, Salancik G R.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 a [10]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8. [11]杨震宁, 李东红, 王以华. 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 动因、结构和趋势[J]. 南开管理评论, 2010, 13(4): 44-55. [12]陈劲, 景劲松. 从ZT公司看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国际化之路[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11): 230 37-40. [13]JI X G, DENG Y Y, WANG P. Characters of atmosphere pressure, pure oxygen fixed bed gasification of seven kinds coal[J]. Clean Coal Technology, 2004, 25(4): 50-52. [2] [14]Kuemmerle W. Building effective R&D capabilities abroad[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75(2): 61-70. 235 [15]李自杰, 李毅, 陈达. 国际化经验与走向全球化-基于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0, (8): 126-137. [16]Gupta A K, Govindarajan V. Cultivating a global mindset[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002,16(1): 116-126. [17]Brouthers K D, Ennart J F. Boundaries of the firm: insights from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research[J]. Journal 240 of Management, 2007, 33(3): 395-425. [18]Anderson E, Gatignon H. Modes of foreign entry: a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and propositio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6, 17(3): 1-26. [19]Bo Bernhard Nielsen, Sabina Nielsen. The rol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 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the choice of foreign entry mode[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1, 245 46(2): 185-193. [3] [20]Bruton G, Ovitt M, White A. Performence acquisitons of distressed firms[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37(4): 972-989. 学术论文网Tag:代写硕士论文 代写论文 代写代发论文 代发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