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研究样本的产业和国别选择 现有研究的样本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如Patel&Pavitt(1991)[38]的样本是19691986年在美国专利申请量最多的686个跨国企业;Zander(1997)[21]的24样本是瑞典的专利优220 势企业;Garcia-Vega(2006)[27]的544个样本是15个欧盟国家中研发投入最多的企业;Fai&Tunzelmann(2001)[49]搜集了化学、电子、机械和交通行业中867个跨国公司的创新 数据,每个企业累积申请的美国发明专利都超过225个。Almeida&Kogut(1997)[41]专门分析了小型半导体企业的技术多元化问题,认为由于潜在市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新创企业的技术多元化动机更明显,它们比大型企业更努力地进行技术探索,以通过整合本地知识网络225 快速进入新技术领域。但Breschi&Malerba(1999)[50]对比了19781998年欧美日电子通信、信息和视听技术的621个在位企业和新创企业的专利数据,发现电子技术领域的在位企业由于更需要获得了互补性技术或者在邻近技术领域中获得了溢出效应,因此表现出更强烈的技术多元化意愿。 技术多元化动因、程度和模式选择受到技术体制、竞争环境、市场动力等因素的影响。230 由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多元化的需求更高,围绕科技驱动型产业的实证研究也居多,如计算机和电子通信(Kelley&Rice,2002[51];Mendonca,2006[44])、生物技术(Q-García&B-Velasco,2008[34])、制药业(Nesta&Saviotti,2005[52];Jing et al.,2007[53];陈向东和曹莉莉,2007[54])、化学化工(Andersen&Walsh,2000[55];Ahuja&Lampert,2001[56])、飞机发动机控制系统(Prencipe,1997[57];Brusoni&Prencipe,2001[58];Brusoni et al.,2001[21])、机器人产业235 (Katila&Ahuja,2002[59])、电子医疗设备业(郭国庆和吴剑锋,2007[60]),以及不同高新技术产业的对比研究(Patel&Pavitt,1997[14];Stephan,2002[40];Fai,2003[1];Leten et al.,2007[33])。传统行业的技术多元化也受到理论重视,如Alfranca et al.(2004)[61]和Tunzelmann(1996)[62]对食品行业的研究。他们发现食品饮料行业的许多企业常常多元化至非食品类的技术领域,在核心产品领域外所申请的专利占企业专利总量的比例高达2/3,这一结论与240 Dewar&Dutton(1986)[63]对制鞋业的研究结论有着惊人的相似。 目前的实证研究样主要取自发达国家,如日本(Suzuki&Kodama,2004[19];Watanabe et al.,2005[31])、美国(Nesta&Saviotti,2005[52];Mendonca,2006[44])、英国(Pavitt et al.,1989[11];Sapsed,2005[64])、瑞典(Oskarsson,1993[9];Zander,1997[21])、西班牙(Rodriguez-Duarte et al.,2007[65])、丹麦(Laursen,1996[20])、意大利(Breschi et al.,245 2003[6])、芬兰(Sapienze et al.,2004[46])等。其中日本企业被认为是实施技术多元化战略的最突出代表,它们比欧美企业在战略上更重视技术多元化,在组织和管理上也有相应的机构和制度支撑。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多元化问题得到关注。如Hwang&Kim(2006)[66]基于专利文献计量比较了韩国和台湾企业的多技术能力策略;Liu&Chen(2007)[67]统计了中国研发投入最大的100个IT企业在5个主要核心技术领域上的专利分布、研发经费等250 数据,发现这些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多元化与研发经费、创新绩效是正相关的,Chiu et al.(2008)[12]对台湾582个高新技术企业的计量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3.3 实证研究结论 现有的实证研究集中在以下三个主要观点: (1)技术多元化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这一结论不受国别、产业、组织规模等255 因素的影响。Granstrand(1998)[5]指出,技术多元化提高了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效率和获取外部技术的能力,也能更好地将技术许可给外部组织并从中获利,因此是驱动公司成长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变量(causal variable)。Gambardella&Torrisi(1998)[36]和Watanabe et al.(2005)[31]的研究提供了很强的经验证据,表明技术多元化与技术扩散、产品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等多个变量密切关联,从长期上看与企业技术能力、创新绩效、总体销售额及市场260 竞争力都有正相关关系,有助于企业获得更持久的竞争优势。Brusoni et al.(2001)[23]指出,知识基础范围广的企业在面对技术变革时更具柔性(动态能力),能通过整合不同的技术创造新知识,更好地应对动荡的技术环境。较宽的技术基础使企业在相关的技术之间实现交叉创新(cross-fertilize innovation),不同技术(新的或已有的)的融合和重组既降低了创新成本,也提高了创新效率,并有可能率先发现新的技术机会(Suzuki&Kodama,2004[19])。265 Gemba&Kodama(2001)[43]对日本产业多元化历史的研究表明,基于研发多元化的业务多元化战略具有最佳的绩效表现。Garcia-Vega(2006)[27]为技术的“多元化—专业化”之争提供了新的证据,他发现尽管技术专业化对企业建立核心能力很重要,但技术多元化的企业在新产品绩效、经营利润等多个指标上都具有特别的优势。 (2)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是通过“技术-产品”的战略联结实现的,融合270 多种技术同时开发或生产新产品是技术多元化战略的核心。Granstrand(1998)[5]的案例研究表明,技术多元化和产品多元化之间常常表现出“拉-推”的互动关系,技术与产品的耦合越强,协同效应就越大。对于一个既定产品,随着新的用户需求和技术机会的产生,产生了改变该产品的技术基础的要求,企业可通过产品相关技术多元化战略来开发或获得新的技术,而一旦获得了这些新技术,就可能促使企业开展技术相关的产品多元化战略,获得规模275 和范围经济效应。Patel&Pavitt(1997)[14]指出,对于那些生产系列化产品的企业,研发活动范围越大,就越有可能创造新的技术,如果这些新技术与当前技术具有互补性,通过将新技术融入已有产品及产品系统中,就能改进产品创新绩效。何郁冰(2008)[48]对技术多元化、产品创新战略及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表明产品创新战略是技术多元化化与竞争优势关系的传导机制。 280 (3)技术多元化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呈现非线性关系,受到各种组织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调控影响。从内部因素来看,Leten et al.(2007)[33]验证了知识相关性对“技术多元化—创新绩效”的调控影响,即多样性技术之间如果存在着知识原理的关联,技术多元化对创新的正向效应就越明显,而过度的技术多元化可能会给研发绩效带来负面影响,企业应尽量将探索的新技术与已有的技术组合共享潜在的知识基础。Chiu et al.(2008)[12]验证285 了互补资产对“技术多元化-经营绩效”的调节效应,指出那些具备更强制造能力和市场资本的企业从技术多元化获得财务回报更高。此外,知识管理能力和组织结构也影响着二者关系(Breschi et al.,2003[6])。从外部因素来看,何郁冰(2008)[48]验证了环境动荡性(市场动荡性和技术动荡性)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控影响,结论是技术多元化有利于企业竞争的结论在外部技术动荡程度高的情况下比较明显,而与市场动荡性程度关系不290 大。 295 企业绩效 技术多元化程度 D* 图1 技术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图 Figure1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还有一些研究认为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在统计意义上没有直接关系[68]或微弱的反向关系,即技术专业化的企业可能绩效更好[69]。Singh(2005)[32]的结论指出,研发的多元化与技术创新绩效呈现曲线关系(curvilinear model),一开始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达到一个相对较低的门槛后,二者则呈反向关系,即倒“U”型关系(如图2)。实际上,多元化的技术组合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集成、协调和交流的成本,技术的过度多元化305 (over-diversification)或在不合适的技术方向上进行多元化,将破坏企业的组织一致性,降低企业对其技术资源进行杠杆化的控制能力。现有文献中之所以出现实证结论的分歧,可能与研究者选择的计量模型、测量方法与指标、研究样本、数据库的差异有关,比如,针对日本企业的经验研究[31]都得出正相关的结论,针对欧美企业的研究结论[32][69]则存在分歧。表2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的主要实证研究及结论。 310 表2 技术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的主要实证研究及结论 Table 2 the representative empirical studi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主要学者 样本 年份 数据来源 TD测量方法 TD的代理变量 主要结论 Granstrand&Oskarsson(1994)[35] 瑞典21个跨国企业 20世纪80年代 问卷调查 Herfindahl指数 工程师知识背景的分布 TD促进企业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 Patel&Pavitt (1997)[14] 欧美日400个大型企业 19811990 SPRU专利数据库 RTA指数 专利的分布程度 TD促进企业创新绩效 Zander(1997)[21] 瑞典24个跨国企业 19461990 美国专利数据库 熵指数 专利的分布程度 技术创新国际化促进TD Gambardella&Torrisi(1998)[36] 32个欧美大型企业 19841992 美国专利数据库 熵指数 研发经费在不同产品领域的分布 TD促进企业创新绩效 Gemba&Kodama(2001)[43] 日本的26个产业 19911994 日本官方研发数据库 熵指数 研发经费在不同产品领域的分布 TD促进企业财务绩效 Gerybadze&Stehpan(2002)[70] 46个OECD跨国企业 19831997 欧洲专利数据库 熵指数 专利的分布程度 TD促进企业创新绩效 Breschi et al.(2003)[6] EPO-CESPRI数据库包含的企业 19821993 欧洲专利事务局(EPO) 熵指数 专利多元化 知识相关性 知识相关性在TD促进创新绩效中起调控作用 Este(2005)[45] 32个西班牙企业 19812000 SCI科学论文数据库 Herfindahl指数 科学论文在知识领域的分布 TD促进企业经营绩效 Bas&Patel(2005)[39] 345个欧美日跨国企业 19881990; 19941996 欧洲专利事务局 Herfindahl指数 专利的分布程度 TD促进技术国际化 Piscitello(2004)[18] 248个欧美日企业 19871993 英国Reading大学数据库 Herfindahl指数 专利的分布程度 TD与企业财务绩效呈倒“U”关系 Singh(2005[32]) 250个大型制造企业 19861995 美国专利数据库 Herfindahl指数 研发经费在不同产品领域的分布 TD与企业创新绩效呈倒“U”关系 学术论文网Tag:代写硕士论文 代写论文 代写MBA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