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化网:本站代理期刊可作为职称及学位评审依据;并代写(职称、本科、硕士、博士)论文,代写代发论文一条龙服务;保证原创,保证质量,100%通过,保密服务

学术文化网

重点推荐省级国家级期刊、北大中文核心、CSSCI、EI、SCI发表,稳妥操作,速度快,包发表。有意向联系客服咨询。
论文代写:十年专业服务品质,全部由期刊编辑、硕士、博士撰写;保证原创、版权归您;保证通过、否则全额退款。代写论文申请表
论文发表:与百家优秀期刊合作,代理审核组稿,论文发表涵盖所有专业领域,全部正刊,保证出刊,否则全额退款。代写代发论文申请表
业务合作:因业务发展需要,诚招优秀写手合作,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不限专业,另诚征优秀期刊代理合作,具体详谈。QQ:415835425 代写论文写手申请表
当前位置: 主页 > 管理论文

技术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述评(2)


Zander(1997)[21],Breschi et al.(2003)[6],Cantwell&Vertova (2004)[7]
技术专利申请的分布范围
关注企业技术专利的申请是否跨越了多样化的技术领域。这种定义易受到不同的技术领域划分方式的影响,而且只关注了新技术的内部创造
Fai(2003)[1],Chiu et al.(2008)[12]
技术基础分布的均匀性
强调企业的技术专长随着时间的发展更加均匀地分布在给定的部门或门类。这种定义沿用了传统的多元化战略的概念
 准,原因在于技术知识本身兼具显性和隐性特征,很难只用专利、研发经费或论文等单维度110 指标来衡量,而多维度方法划分的类型过多,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指导价值,而且技术多元化模式在企业创新过程中是动态改变的,但现有文献尚缺乏从企业整个发展阶段动态地揭示模式变化规律。
2 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末,无关多元化战略在实践中的高失败率促发了技术多元化研究,学者115 们发现成功的多元化经营离不开技术能力的积累、拓展和激活[22]。尽管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企业不应该在核心领域之外进行技术资源投入,但随着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日益复杂,多学科知识的整合成为技术创新的关键。在技术变化较快的产业(如电子、化学和汽车)中,多元化思想逐渐渗透到技术战略领域,拓展技术基础成为企业战略的新选择(Chiu et al.,2008[12])。现有研究主要从技术演化、产业/市场环境、企业特征三个维度来研究技术多元120 化战略的模式选择及绩效作用机制,其中技术多元化情景下的产品创新方向是研究焦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在理论上是围绕两条线索开展的:
一是通过研究技术多元化对企业提高研发活动效率、改善产品创新绩效等组织内部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来分析技术多元化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研究表明,技术基础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所能拥有的产品和市场机会,为了125 更有效地处理与供应商和伙伴组织的关系,企业在技术能力上要“比正在做的知道得更多”(know more than they do)(Brusoni et al.,2001[23])。因此许多企业跳出“核心能力”思维,把相当多的资源投入到它们并没有独特优势但对产品设计和工艺生产都很重要的技术领域,即使它们并不直接参与这些产品创新活动(Pavitt et al.,1989[11])。在科技驱动型产业,技术融合型集成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新方向,研发和产品创新常常是把过去被认为截然不同130 的多种技术进行非线性组合的结果(Kodama,1992[24])。特别在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领域,由于产品零件涉及了多样性的知识和技能,作为系统集成者的企业需要掌握互补性的“非核心”技术知识(Prencipe,2000[25])。Patel&Pavitt(1997)[14]指出技术多元化促进企业发展的三种路径,一是将新技术融入已有产品及产品系统中开发出产品的新功能;二是将已有技术与有关的新兴技术进行组合以开发已有技术的价值;三是将核心产品中的创新与生产系统135 和供应链中的互补性变化进行协同以获得新收益。Granstrand(1998)[5]更为系统地阐明了技术多元化影响企业绩效的五种方式:静态规模经济(在多个产品中使用同一技术)、动态规模经济(对某一技术的多次使用促进了技术学习)、范围经济(不同技术间的融合产生创新)、速度经济(不同技术在公司内部的转移比企业间更快)和空间经济(多技术的公司能从产业集群中获得更多知识溢出)。更多的研究表明,技术多元化极利于企业更快地寻求与140 识别新的技术轨道,并降低由于某种独特技术的锁定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Osterloff,2003[26];Garcia-Vega,2006[27])。
二是通过研究技术多元化对促进企业吸收外部新知识、协调上下游价值链、构建技术联盟等组织间技术创新合作的影响,来分析技术多元化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随着技术的多学科性日益明显,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宽,企业单凭自身难145 以完成,加上创新资源的广泛流动,以整合内外部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体现出更高的效率。Pavitt(2001)[28]认为,企业的技术突破越来越依赖大学和科研
 机构的公共研发,企业在嵌入外部创新网络时需要发展强大的吸收能力以快速获取所需的创新信息。而吸收能力取决于企业已有的知识基础,内部技术基础的宽度不仅决定了企业对外部技术的吸收程度,也决定了模仿效率。Fai(2003)[1]指出,在识别外部技术的价值方面,150 多技术的企业普遍具有更高的能力,能吸收和利用到更多的与其先前能力相关的新技术知识。Gerindley&Teece(1997)[29]认为,多技术的企业对那些重在寻求互补性技术的外部组织具有更大吸引力,有利于企业通过技术许可、技术联盟等构建基于合作创新的竞争优势。Osterloff(2003)[26]指出,技术在组织之间的多元交换有利于知识溢出,多技术企业能从相关技术领域中获得更多的溢出效用,在识别外部新兴技术机会上也有更多的选择范围。155 Rosenkopf&Nerkar(2001)[30]的研究表明,技术多元化使企业超越了“本地搜索”局限,更有效地嵌入外部知识网络以进行技术知识的重新配置、接近或激活,提高系统集成能力。佳能公司在早期的技术追赶和后期的引领式创新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延展内部技术基础,深入挖掘各项技术与外部组织的关联,在业务转换时广泛吸收外部的溢出技术,从而开发出照相机、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气泡喷射打印机等划时代产品(Watanabe et al.,2005[31])。 160
Singh(2005)[32]和Leten et al.(2007)[33]曾质疑技术多元化是否比技术专业化有更好的绩效表现,认为技术多元化支付了过高的创新成本,而且分散了企业的创新精力,导致企业无法在某一技术领域中获得领先优势。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尽管存在着沉没成本和管理风险,但技术多元化是企业建立“动态创新能力”的基础,优势是使企业更有能力利用新的技术机会,降低产品开发、制造、销售中的失败率(Suzuki&Kodama,2004[19]),提高了企业165 的探索型(exploratory)创新能力,这对企业突破性创新影响重大(Q-García&B-Velasco,2008[34])。Granstrand(1998)[5]和Watanabe et al.(2005)[31]的研究表明,技术与产品之间存在着“技术多元化→技术的产品应用及新产品开发→新的技术多样性需求→技术在产品中的进一步应用及新产品开发”的螺旋互动关系,高成长的企业遵循着序列式(sequential)多元化战略,从技术多元化开始,然后是产品和(或市场多元化)。 170
3 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产生了大量的相关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多元化测度、技术多元化的绩效效应、技术多元化与其他类型多元化(产品多元化、国际化)的关联三方面。以欧美日国家企业为样本的成果占主导地位,而近几年也开始涌现出以中国、韩国等后发国家企业为对象的实证文献。 175
3.1 研究方法和常用数据库
(一)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面,代表成果包括Granstrand&Sjolander(1990)[16]对爱立信新在产品开发中的技术多元化规律研究、Granstrand&Oskarsson(1994)[35]对瑞典规模最大的21个公司的技术能力演化路径研究、Gambardella&Torrisi(1998)[36]对AT&T和IBM技术战略的对比180 分析、Brusoni et al.(2001)[23]的富士通的技术绩效分析等。Chesbrough(2004)[37]发现,施乐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多个技术领域中开展知识积累,从早期的机械技术、高速成长期的电子机械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的电子和数码技术,研发的多元化努力帮助施乐在业务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后仍然能保持一流的竞争力。Suzuki&Kodama(2004)[19]调查了佳能(Canon)
 和武田(Takeda)两个日本领先企业近30年的专利和产品销售数据,发现它们在演化过程185 都经历了多重的技术轨道,不过佳能遵循的是深度型多技术战略,武田则走向广度型技术多元化道路。
计量检验主要为美国和日本学者所采用。如Patel&Pavitt(1991)[38]分析了全球686个大型企业19691986年在美国申请专利的分布程度与经营绩效的关系;Zander(1997)[21]对24个瑞典企业19461990年的类似研究揭示了跨国公司技术多元化的演化轨迹;190 Bas&Patel(2005)[39]分析了345个跨国公司在19881996年在欧洲专利事务局(EPO)的专利申请情况,首次揭示技术国际化与技术多元化的互动关联;Stephan(2002)[40]采用欧洲专利申请和R&D经费分布数据分析了46家世界级企业(美国15个、欧洲12个、日本11个)15年间的技术多元化概貌及其与产品/市场多元化的互动;Piscitello(2004)[18]分析了248个欧美日企业在19771995年的专利分散度;Garcia-Vega(2006)[27]对15个欧盟国195 家544个大型企业的研发多元化与财务绩效关系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
(二)变量测量及常用数据库
在技术多元化测度上,研究组织层次的学者聚焦在专利、研发经费等信息[10],研究产品层次的学者则更关心产品创新中的技术资源的使用程度[20]。目前学者们大多根据国际专利分类(IPC)标准,借鉴传统的多元化测度方法(连续指标法)分析并构建技术多元化指200 数,如Herfindahl指数(Chiu et al.,2008[12])和Entropy指数(Kodama,1986[4];Almeida&Kogut,1997[41]),数据源主要包括专利申请和引用数据、研发人员专业背景信息、科技论文等。Cantwell&Piscitello(2000)[42]开发了RTA指标(revealed technological advantage,显性技术优势),该指标方差的倒数(1/CV)与H指数的Pearson相关系数高达0.9。基于专利分析的多元化指数使用最广泛,主要原因是大型企业的专利申请数据易得且连续,研究者可以观205 察某企业长时期内的技术基础变化。但专利指数的结构效度缺陷也很明显:一是专利多元化不能完全体现技术多元化(专利数据主要反映企业内部研发的成果,不能体现技术引进、购买或许可等信息,而且不同专利的技术含量差别较大),二是专利计量结果容易受到国别和产业对知识产权的态度和需求差异的影响(如医药行业普遍很重视专利保护,而在机械器具行业,技术秘密则是企业保护知识的首选)。 210
考虑到企业专利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学者们通常选择全球专利信息最丰富的美国[32][36]、欧洲[39]和日本[43]三个国家专利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英国的两个研究重要机构(SPRU、Reading大学)则各自开发了企业专利数据库,搜集了跨国企业在美国和欧洲专利事务局所申请的专利和企业研发经费情况,Piscitello(2004)[18]、Mendonca(2006)[44]和Fai(2003)[1]是利用这两个数据库的最重要研究。除了搜集专利信息外,通过SCI数据库科学论文(Este,215 2005[45])、访谈和问卷调查(Granstrand&Oskarsson,1994[35];Sapienze et al.,2004[46];Nieto&Quevedo,2005[47];何郁冰,2008[48])来获取企业技术多元化的信息也是常用的方法。
学术论文网Tag:代写硕士论文 代写论文 代写MBA论文
本站郑重声明:
  1、我们与数十所知名高校博士强强联手,保持常年稳定合作关系,论文质量更有保证;;
  2、写作领域涉及所有专业,实力操作,出稿更快,质量更高,通过率100%;
  3、所有代写文章,全部原创,包检测,保证质量,后续免费修改,保证通过;
  4、信誉实力服务,专业代写毕业论文,职称论文,硕博士论文,留学生论文,成熟操作;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联系我们
服务承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