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RH模型本身过于复杂,缺乏中间信息,为精炼工艺的过程控制和优化带来困难。 235 3.3 工艺创新能力形成过程分析 RH模块优化涉及冶金工艺、自动控制、计算机、数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体系,而且RH过 程控制模型嵌在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中,在系统中需要实现包括模型本体以及与模型相关的 画面、通用数据库接口、模型调度等功能模块[28]。企业感知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新工艺的 需求,由于技术壁垒的存在宝钢无法通过资金投入获取新技术。因此宝钢迅速对现有的工艺 240 技术资源进行整合,在原有的工艺能力基础上,宝钢整合研发、设备、信息技术等多部门的 内部技术人员以及科研机构和设备提供商等工艺创新外部关系网络,获取工艺创新能力的所 需资源,保证了工艺模型的设计开发:开发了仿真平台,成功地解决了软件调试、投运过程 面临的风险和问题;开发了连铸过程辅助研发工具CAT,为工艺技术人员进行过程研究和模 型优化提供了技术平台;使得二冷水表控制和模型方法之间实现无扰切换,从而大大提高了 245 模型优化过程的可靠性。1999年,成功开发了RH装备技术、RH真空脱气精炼技术及控制技 术。宝钢的2号RH炉成为了国内第一套自主设计、制造的RH装备,提升了工艺创新能力。 2002年初,宝钢分公司3#RH上成功应用了温度模型,2002年底静态脱碳模型、动态脱碳 模型、合金模型、成分预报模型首次在宝钢梅山公司新建RH精炼炉成功在线应用,2007年 底宝钢自主研发的RH模型已在宝钢分公司多个RH精炼炉中在线应用,并与国内多个钢厂签 250 订合同进行在线应用,2009年在韩国现代钢厂成功安装运行。目前,宝钢集团在RH真空处 理方面具有独特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在技术方案、工艺流程、设备布置、控制方 式等方面与炼钢和连铸实现了最佳匹配,对原有的工艺创新路径进行修正与重构。工艺创新 组织在研发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自有专利技术,如钢水真空精炼顶吹多功能顶枪、钢水真空 精炼预加热枪、顶枪式真空槽离线修砌干燥方法及其装置、顶枪密封通道、以顶枪观测真空 255 槽的技术、钢水精炼真空槽待机预热装置及方法、一体化阀站技术、非减温减压RH供汽技 术和RH喂线技术等。经过多年的工艺技术探索,在企业新工艺能力与原有工艺能力融合的 基础上,工艺创新能力得到提升,RH精炼的工艺技术逐渐成为组织的一阶水平能力。 http://www.paper.edu.cn - 8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从RH工艺创新过程可以看出,外部的战略机会与挑战是企业动态适应的触发器。当感 知到工艺创新的需求时,工艺创新组织在原有的工艺技术基础上,通过技术学习与挖掘,获 取与重构创新资源260 ,形成新的工艺能力。当内外部环境刺激企业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时,一 阶水平能力即工艺创新能力逐渐形成并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跃迁,竞争优势得以持续。 4 结论 工艺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本文从工艺创新 能力的来源、构成及成长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从动态能力的角度研究企业工艺创新能力形成 265 的概念框框,并以宝钢集团的RH工艺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为案例分析对象,对制造业企业 工艺创新过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工艺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并不仅仅依靠工艺创新组织 内部对优势资源的升级独立完成的,而是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完成的。工艺创新 能力的动态获取是企业更新自身的能力以适应动态的外部环境,通过对能力的整合、学习和 重置内部和外部组织的技术和资源而获得的。企业工艺创新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企业原有的工 270 艺创新资源和工艺创新组织对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感知,获取新的工艺创新优势资源,通过 组织学习机制重置工艺创新能力。企业工艺创新能力的保持和增长源于持续的组织学习和知 识积累,能力的形成是组织累积性的学习过程,是企业的优势资源动态地与外部环境不确定 性因素协同、同时整合、修正、构建或者重置现有的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的结果。 275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Parisi,M.L.,F.Schiantarelli,A.Sembenelli.Productivity, innovation and R&D: micro evidence for Intaly[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6,50:2037-2061 [2] Cefis,E.,O.Marsili.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innovation and firm survival[J].Industrial and Coroprate Change.2005,14:1167-1192 280 [3] Foss,N.J. Capabilitie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M].Alborg:DRUID,1996 [4] 魏江,寒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研管理,1998,19(6):12-17 [5] 邵云飞,谭劲松.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探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6,9(4):1-11 [6] 简传红,林绍文.知识转化与核心能力形成传导模型设计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2):79-82 [7] Praharad,C.K.,G.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68-79 285 [8] Danneels,E.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of second-order compete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519-543 [9] Easteby Smith,M.,I.Prieto.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n intergrative role for learning[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8.19:235-249 [10] Teece.D.J.,Pisano.G.,Shuen.A. Dynamic and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290 Journal,1997,18(7):509-533 [11] Capaldo,G.,M.R.landoli,G.Zollo. The evaluation of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 small sofetare firms: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2,21:343-354 [12] 卢启程.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和演化-基于知识管理视角[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1):70-78 [13] 王德鲁,周敏.转型企业技术能力演进机理与再造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13(6),143-148 295 [14] Verona,G.,D.Ravasi. Unbundling dynamic capabilitie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ouninous product innovation[J]. Industrial and Cororate Change,2003,(12):577-606 [15] Wang,C.L.,P.K.Ahmend. 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7,(9):31-51 [16] Teece,D.J.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300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28):1319-1350 [17] 林萍.动态能力的测量及作用:来自中国企业的经验数据[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4): 533-540 [18] 顾兴树,揭筱纹,杨斌. 企业成长研究-基于动态能力与外部战略风险匹配研究[J].现代管理科 学,2009,(3):45-46,77 305 [19] Shark,N. Project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technology capability enhancement[J]. 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1994,(6):92-103 [20] Menguc,B.,A.S.Creating a firm-level dynamic capability through capitalizing on market orientatin[J].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Journal,2006,34(1):63-73 [21] Schreyogg,G,Kliesch-eberl,M. How dynamic can organizatinal capabilities be? towards a dual-process model of capability dynamizatin[J].Strategic 310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9):913-933 [22] 曹红军,赵剑波.动态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6), 54-65 [23] 李大元,项保华,陈应龙.企业动态能力及其功效: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6),60-68 [24] Zollo,M.,Winter.S.G.Deliberate lear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s 315 Science,2002,13(3):339-351 [25] 张首魁,苏源泉.网络环境下基于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 理,2007,28(1):101-105 [26] 宝钢集团.宝钢的企业系统创新与信息化建设.2009.http://dl.pconline.com.cn/download/59466.html [27] 傅蕴德.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的特征.http://www.globrand.com/2009/197100.shtml 320 [28] 林云,谢树元,杜斌,黄可为.RH 精炼控制模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冶金自动化,2008,32(1),13-17 学术论文网Tag:代写论文 代写代发论文 代发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