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哲学的维也纳学派应该称之为逻样经验主义,而不是逻辑实证主义。从该学派诞生的时间顺序、资源条件以及主要代表人物所接受的教育与他们当时面临的科学发展状况来看,它既与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同时,又是经典实在论与实证论、经验主义等观点相结合的产物。卡尔纳普作为这个学派的关键性代表人物之一,他阐述的科学理论的层次结构模式与区分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的工具主义的科学理论观,第一次明确与突出了科学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对象域;为科学哲学的历史演进提供了批判的理论框架,莫定了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但是,它蕴含的二值逻辑的思维模式,并没有随着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而消失,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从历史、实践、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等视角对科学的理解。 关键词:逻裤经验主义;物理学革命;卡尔纳普;科学理论观 在20世纪的科学哲学的发展中,关于科学理论的理解存在着三种有影响的观点:其一,语形观。这种观点把科学理论看成是语句的公理化系统。其二,语义观。这种观点把科学理论概念化为一个非语言模型(如数学模型等)的集合。其三,语用观。这种观点把科学理论大体上看成是由语句、模型、问题、标准、技巧、实践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构成的一个无形实体。在这三种观点中,后面的观点依次是在批判前面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种科学理论观是由逻辑经验主义者创立的。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这种观点的标志性思想并不很陌生,但是,对其产生的理论根源、带来的重要影响及其应有的生命力的深入研究,却有必要加深。这种深人而系统的剖析,对于彻底地改变科学哲学研究的思维模式,促进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 一、逻辑经验主义名称的由来 在国内的大多数科学哲学文献中,长期以来,对科学哲学的维也纳学派一直不加区分地混同使用着两个名称,“逻辑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似乎这两个名称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有待商榷的,或者说,是不太确切的,有必要澄清。 在哲学史上,经验主义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其基本口号是“经验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来源”。17世纪和18世纪的经验主义主要以休漠(D.Hume)的观点为代表。到19世纪,以马赫(E.Mach)为代表的“现象论”的观点成为主流。“实证主义”这个术语是由19世纪的科学哲学家和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A.Comte)提出的。“逻辑实证主义”是以数理逻辑为工具的语言分析与实证主义观点的结合。20世纪前半叶,逻辑实证主义成为经验主义的主要形式,也被称之为“维也纳学派”。 维也纳学派第一次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是在1929年。这一年,以卡尔纳普(R.Camap)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的代写论文主要成员,为了纪念该学派的学术领导人石里克(M.Schhck)的奠基性工作,在布拉格于9月巧日到17日举行的关于精确科学的认识论会议上联合发表了一个有影响的哲学宣言,标志着维也纳学派的诞生①。这个宣言的宗旨与当时德国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形成了明显的对比,着重强调哲学研究的科学取向。他们阐述的科学世界观的主要理论要素是,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对语言的逻辑分析,同时,把这些分析分别应用于算术、物理学、几何、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其目的在于,废默作为“科学王后”的传统的思辨哲学体系,确立反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从各种立场上对经验科学的基本问题、证实与证伪以及归纳与演绎的方法论问题、逻辑与数学的基础问题作出反思。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卡尔纳普曾建议说,把他们掀起的这场哲学运动的名称从“逻辑实证主义”更名为“逻辑经验主义”比较妥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学术界更多地采用了逻辑经验主义这个名称,以强调这个学派思想中包含的更多的“经验主义”因素。在美国斯坦福图书馆里所能查到的英文文献中,关于科学哲学家为什么建议不要再使用“逻辑实证主义”而是主张使用“逻辑经验主义”名称的主要理由有三: 一种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逻辑实证主义”与50年代之后的“逻辑经验主义”是有所区别的。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主要指在科学、社会生活、教育、建筑和设计等广泛范围内的一种进步的、现代的趋势,是一项社会启蒙事业。“二战”之后复兴的“逻辑经验主义”的价值和目标范围是狭义的,主要作为一种统一科学的运动受到人们的关注。另一方面,还因为库恩(T.S.Kuhn)在他的有影响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把逻辑经验主义的兴趣阐述为关注理论的逻辑结构和说明与确证之类的程序,认为逻辑经验主义是运用逻辑来理解科学的一种科学哲学②。 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哲学家、人文学者及科学家对“实证主义”的术语有许多误解,所以,建议放弃这个术语,运用“逻辑经验主义”来表示从19世纪成长起来的扎根于20世纪初的这场哲学运动③。 此外,从最新的学术文献来看,2007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逻辑经验主义的剑桥指南》一书,是目前较有权威性的全面阐述逻辑经验主义思想体系的文献。这本书共分4个部分,收录了14篇文章,分别对逻辑经验主义产生的历史语境、中心问题、与各门特殊学科的哲学关系及其批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全部使用了“逻辑经验主义”这个名称。从科学哲学的学科发展史来看,由于在当代科学哲学的研究主题与现有文献中,更多地涉及到的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学术观点,因此,相比之下,使用“逻辑经验主义”这个称呼似乎更普遍、更妥当。这个称呼,一方面有利于强调他们突出经验证实和重视逻辑与语言分析的方法论立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带来的重视经验操作的方法论与认识论对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冲击。 二、代表人物与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 在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当中,有许多人在大学阶段是学习物理学的。例如,作为学派奠定人的石里克曾在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学习物理学,于1904年在柏林大学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完成了“论光在非线性媒介中的反射”的博士论文,1917年出版了《当代物理学中的空间与时间:相对论与引力人门》一书,1922年成为维也纳大学的归纳科学哲学的教授。赖欣巴赫(H.Reichenhach)曾在柏林、哥廷根和慕尼黑等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哲学,后来,重点研究相对论力学的意义、量子力学的解释与概率等问题,至今仍然有影响的物理学哲学著作有《原子和宇宙:现代物理学的世界》(1933年)、《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1942年)、《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19材年)等。卡尔纳普曾在柏林大学学习物理学,他的博士论文“空间与时间的公理化理论”是一篇被哲学家认为是纯物理学,而被物理学家认为是哲学味太浓的论文。弗兰克(P.Frank)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学并成为职业物理学家,出版的物理学哲学著作主要有:《物理学的基础》(1946年)、((爱因斯坦:他的生活与时代》(1947年)、《当代科学及其哲学》(1949年)、《科学哲学:联结科学与哲学的纽带》(1957年)等。费格尔(Hed犯rtFeigl)曾跟随石里克学习物理学与数学,1927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物理学中的理论与实验》。亨普尔(C.G.Hempel)曾在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物理学、数学和哲学,1934年在柏林大学完成了概率论方面的博士学位论文。 从时间顺序上来看,逻辑经验主义兴起的时代正是20世纪理论物理学中的两大革命性理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诞生的时代。当时,实证主义的趋势在量子物理学家中间很受欢迎。玻尔(N.Bohr)和海森堡(W.Heisenberg)等量子力学的创始人都曾发表过用实证主义的观点理解量子力学理论的重要言论。石里克曾用这些言论来反对他的老师普朗克(M.Planck)的经典实在论中的形而上学承诺,并引用量子力学对决定论的因果性概念的抛弃,进一步作为辩护逻辑经验主义信条的证据。弗兰克没有把玻尔阐述的“互补原理”理解成是一种哲学解释,而是理解成关于有意义的陈述的语言预防剂,认为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与逻辑经验主义是完全一致的,没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正。赖欣巴赫试图用更一般的概率论来说明因果性概念。他认为,量子力学在这方面已经提出了新的观念,这种新观念与传统的知识观和实在观完全相反。因此,需要对物理学的知识观与实在观作出新的哲学说明,这种说明不仅一定要“远离形而上学”,而且根据“经验主义的操作形式”,反对把量子力学关于原子世界的陈述看成是与普通的物理世界的陈述一样真实,因为我们不可能把量子“现象”理解成是“在严格的认识论意义上可观察的”①。弗兰克把哲学的形而上学看成是“科学的鸦片”,认为“自然科学哲学”这个术语的意义应该与“学院哲学”明确地区分开来。正如麦克斯韦尔(G.M~ll)所言,“玻尔和海森堡倡导的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逻辑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的发展”②。
从学派诞生所占有的无形资源来看,当时德国的几所重要大学(例如,慕尼黑大学等)是量子理论研究的国际中心,那里汇聚了一批智慧聪颖的国际顶尖人才,随时不断地传播着许多革命性的新思想与新理念。石里克作为逻辑经验主义的创始人,于1917年出版的《当代物理学中的空间与时间》一书,是关于相对论力学哲学的最早文献之一,也是最早试图把这个理论介绍给非物理学家的著作之一。1918年,他又出版了研究认识论和一般科学理论问题的《广义知识论》一书。这本书中的许多观念后来成为逻辑经验主义的核心论点。1922年,石里克在维也纳大学继任马赫和玻耳兹曼(L.Boltzmann)的席位成为归纳科学哲学教授之后,不仅仍然坚持与当时一流的科学家,特别是玻尔、爱因斯坦(A.Einstein)和希尔伯特(D.Hilbert)一直保持着联系,而且,在他周围聚集了一群志趣相投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这些人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定期地讨论他们彼此感兴趣的话题。由于大多数人都具有物理学背景,再加上当时的理论物理学的发展确实产生了许多非常革命性的理念。这种情形使得他们很快在一些反传统的观点上达成共识,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反形而上学的态度;坚定地相信激进的经验主义;高度地信任现代逻辑方法;深信哲学的未来在于其成为科学的逻辑。这个小组的成员把他们的观点看成是进一步延续与发展了马赫和玻耳兹曼的实证主义传统,同时,他们的观点也受到了罗素(B.Russell)和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的早期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们试图从根本意义上只以经验的方式研究与基本科学概念相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