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课例研究的开展要与学校的整体变革紧密相连,没有学校各部门各机构的有力支持和配合,就无法促进课例研究的繁荣。 误区九:课例研究的成功做法可以移植。 如果将课例研究作为一套通用的、适合任何学校教学研究的操作程序,那么无疑忽视了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际遇的环境。作为一项草根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一种自上而下的外部灌输是无法应付其复杂性的。在一个地方成功的案例和模式可能在另外一个地方并不成功。因为,课例研究深层结构中的合作习惯、群体氛围、文化特征等要素是无法由一地输入另一地的, 甚至一地的教师作为“当局者”,对这些要素的特征可能并不自知。 因此,对每一所学校而言,重要的不是试图建构一套可供依循的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而是以之为载体解决每一个研究小组乃至每一位教师特定的教学问题,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合作的研究共同体。相对于显性的研究行为而言,课例研究中隐性的要素如研究热情、合作习惯、群体氛围等则更加弥足珍贵。课堂教学改进是一个长期和缓慢的过程,课例研究不能急功近利,为盲目追求“出成果”而简单照搬其他学校的做法。与“出成果”相比,教师在课例研究中的成长与收获更为重要,课例研究更应看重教师对待教学和研究的专业态度与习惯的养成。 (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课例研究的国际比较”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均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学术论文网Tag:代写硕士论文 代写MBA论文 论文发表 代发论文 教育硕士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