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20世纪初电影事业渐为发达,西方一些国家开始将电影作为辅助教育、宣扬文化的工具。当时我国处于内忧外患时期,启发民众斗志,发扬民族精神成为社会民众教育的主要问题。利用教育电影、播音以及幻灯片辅助民众及学校教育成为当时重要的教育形式。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是由政界、教育界和电影界人士共同创办的关于教育电影研究与推广的社会团体,它成立于1932年7月8日,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电化教育学术组织。本文从原始资料入手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工作,搜集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历届年会会务报告、专刊特刊、分会年刊、会员名录、电影年鉴等协会编纂的各类出版物,以及协会会员撰写、编辑、翻译的专著、论文集和译著等刊物。在充分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我国首个专业电化教育研究团体进行详细的阐述。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厘清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成立背景和概况,认为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是该协会创建的主要原因,也是促使该协会积极开展活动的动力。通过对该协会技术引进、人才培养、教育活动的安排及实施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发现该协会在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方面有显著成就,特别是对早期电化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会员们对教育电影的理论研究,为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发展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历史比较法。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挖掘,利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考证,力图还原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发展的历史原貌;对民国执政地南京,陪都重庆等地档案馆、图书馆进行资料收集,利用原始资料对当时历史背景、事件发展进行审视;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及事件进行分析,介绍他们对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贡献以及电化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历史比较法将当时与现在不同时期电化教育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说明了该协会的教育活动对电化教育的作用及影响。本文对该协会活动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认为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7年以前的主要活动有:参加国际教育电影协会;组织协会会务工作;成立分会;制定教育电影取材标准;自制、添置和交换教育影片;施行巡回放映教育影片及推行电影教学;组织优良国产影片竞赛、参加国际教育影片大赛;编制电影年鉴等。1937年以后迁至四川的主要活动包括:推行电影教学;摄制教育影片;调查国产影片;参加联合年会;主办文化界月会;督导上海分会;增设香港分会。在分会活动中,上海分会是教育电影活动最为活跃的分会之一,在分会会员的努力下,创办首个电化教育专业期刊《电化教育》(月刊),成立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在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学术研究成果方面,重点从自行发表刊物和译著两方面进行介绍,协会自行发表刊物包括:该协会出版了《中国电影年鉴》,这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的介绍电影理论的综合工具书;此外,对协会会务报告、专刊特刊、期刊杂志等都有详细介绍。国际方面,本研究以对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有较大帮助的意大利人萨尔地《电影与中国》的译著为例,主要介绍萨尔地对中国进行教育考察的记录和讨论。该协会代表人物及其电化教育思想方面,以对该协会有重要贡献的人物蔡元培、郭有守、孙明经、陈友松等人为例进行研究。本文认为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主要贡献有:1.该协会重视国际交流,积极参加各种影片比赛。国际会议和教育考察交流,促进了国际间友好合作关系,也确立了本国电化教育的国际地位,其工作在国际教育电影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2.该协会发展教育电影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唤起民众爱国热情。协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抗战时期,教育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激起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3.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积极开展国产影片比赛,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教育影片本土化,以及摄制国产影片的热情。4.协会致力于在学校教育上推行电影教学,构成早期电化教育辅助教学模式。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对早期电化教育的历史作用体现在:1.该协会制定的教育影片取材标准,为教育电影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2.协会以推广教育电影事业为纽带,汇通教育、电影等各界人士,形成早期电影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综合体。3.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电影教育活动不仅为社会教育增添了活力,还扩大了教育范围,提高了教学效率,开创了社会教育新模式。4.该协会会员吸收国内、外先进电影教育思想,结合我国的教育环境,优化了教学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 教育技术史;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 教育电影; 电化教育;
中文摘要 4-7
ABSTRACT 7-10
1 引言 15-22
1.1 选题价值与意义 15-16
1.1.1 学术价值 15
1.1.2 理论意义 15-16
1.1.3 现实意义 16
1.2 文献梳理 16-18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8-20
1.3.1 研究方法 18-19
1.3.2 研究思路 19-20
1.4 创新点 20
1.4.1 研究重点 20
1.4.2 创新点 20
1.5 本研究不足之处 20-22
2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背景及概况 22-33
2.1 教育电影的出现及其传入 22-25
2.1.1 教育电影的概念 22-23
2.1.2 教育电影应用开端 23-24
2.1.3 教育电影传入中国 24-25
2.2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背景 25-29
2.2.1 国内政局动荡不安 25-26
2.2.2 国民文化素质的缺失 26-27
2.2.3 国际教育电影协会的建立及影响 27-28
2.2.4 电影检查法的实施 28-29
2.3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概况 29-33
2.3.1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缘起 29-31
2.3.2 协会工作计划 31
2.3.3 协会章程及组织机构 31-32
2.3.4 协会经费管理 32-33
3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开展的主要活动 33-50
3.1 推动电影教育运动 33-39
3.1.1 针对中小学开展电影教育 33-34
3.1.2 巡回放映教育影片 34-35
3.1.3 组织自制、添置教育影片 35-38
3.1.4 组织电影教学团体 38-39
3.2 规范教育电影发展 39-42
3.2.1 制定教育影片取材标准 39-41
3.2.2 组织国产影片调查 41-42
3.3 注重教育影片交流 42-47
3.3.1 组织国产影片竞赛 42-45
3.3.2 参加国际影片比赛 45-47
3.4 组织会务工作 47-50
3.4.1 筹备各届年会 47-48
3.4.2 组织各地分会 48-50
4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各地分会 50-64
4.1 上海分会 50-57
4.1.1 分会概况 50
4.1.2 主要工作 50-55
4.1.3 上海分会的特点 55-57
4.2 成都分会 57-60
4.2.1 分会概况 57-58
4.2.2 主要工作 58-60
4.3 杭州分会 60-62
4.3.1 分会概况 60
4.3.2 主要工作 60-62
4.4 其他分会简述 62-64
4.4.1 崐山分会 62
4.4.2 香港分会 62-64
5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学术成果介绍 64-87
5.1 教育影片 64-66
5.1.1 交换教育影片 64-65
5.1.2 国产影片 65-66
5.2 专著、论述 66-75
5.2.1 编辑出版《中国电影年鉴》 66-70
5.2.2 译著研究 70-74
5.2.3 教育电影专著 74-75
5.3 期刊、特刊及会务报告 75-87
5.3.1 《电化教育》期刊 75-82
5.3.2 专刊、特刊 82-84
5.3.3 会务报告 84-87
6 会员与代表人物 87-106
6.1 会员总体情况 87-93
6.1.1 会员数量统计 87-88
6.1.2 会员区域统计 88-91
6.1.3 会员职业统计 91-93
6.2 代表人物及其对电化教育的贡献 93-106
6.2.1 中国电化教育学理的奠基人——蔡元培 93-94
6.2.2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执行者——郭有守 94-97
6.2.3 教育电影理论传播者——陈友松 97-101
6.2.4 教育电影理论践行人——孙明经 101-106
7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影响与作用 106-121
7.1 社会影响 106-110
7.1.1 重视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地位 106-107
7.1.2 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唤起民众热情 107
7.1.3 开展国产影片比赛,促进本土化影片市场 107-109
7.1.4 推行电影教学,构成早期电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109-110
7.2 历史作用 110-116
7.2.1 制定影片标准,规范电影市场 110-111
7.2.2 组织教育影片“编—产—检—映”一体化链条 111-113
7.2.3 为社会教育增添活力,开创社会教育新模式 113-115
7.2.4 优化电影教育方法,创建电影教育新模式 115-116
7.2.5 电影具有革命教育的双重作用 116
7.3 启示 116-121
7.3.1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是早期电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116-118
7.3.2 早期电化教育对当代教育技术的启示 118-121
结束语 121-123
参考文献 123-135
附录 135-153
致谢 153-15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54
学术论文网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