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角下关于自组织理论的思考#
韩亚品,胡珑瑛**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编号:20092302110061);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编号:2010GXS5D199)
作者简介:韩亚品,(1984-),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网络,信任管理。
通信联系人:胡珑瑛,(196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E-mail: hly@hit.edu.cn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
5 摘要:自组织理论是唯物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它蕴含着许多辩证思想,丰
富、深化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自组织理论作哲学分析,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哲
学方法论的意义。本文在哲学层面上发掘和提炼了自组织理论的若干基本思想,包括对自组
织概念及有关问题所进行的哲学分析和探讨,以及自组织理论对辩证法的新贡献,如对内因
和外因、必然性和偶然性等辩证关系的深化发展。自组织演变过程及其理论揭示了自组织理
10 论的辩证性及其内在机制,也为哲学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企业管理;自组织理论;哲学;唯物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F270,B017
Reflections on the Theory of Self-organization in the
15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HAN Yapin, HU Longy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Abstract: The theory of self-organization i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materialist dialectic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It contains much dialectical thinking. it can enrich and deepen the
20 philosophy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Not only does philosophical analysis for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have scientific value, but it also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Certain basic ideas of the theory of self-organization has been explored and refined in the
philosophical level, including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the concept of
self-organization and related issues, as well as the contribution of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of
25 dialectics, such 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e inevitability deepening and contingency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Self-organization evolution process and its theory reveal the
dialectic and its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and they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philosophical deepening development.
Keywords: Business Management;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Philosophy;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30
0 引言
自组织理论是一系列具体理论的总称,它主要包括五大理论:耗散结构论(1967 年)、突
变论(1968 年)、超循环论(1970 年)、协同学(1971 年)和混沌学(1975 年)[1]。现代哲学与自组
织理论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自组织理论是哲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当前,自组
35 织理论的兴趣已经开始了所谓人文转向,开始了将“以人为本”作为主要视角的转变,这无
疑是一种进步。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范畴有:物质与运动、时间与空间、对立与统一、量变
与质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等。
自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自组织科学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天然盟友”,是唯物辩证法
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2]。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理论极大地丰富了辩证唯物
40 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
指出了以前人们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不足。
http://www.paper.edu.cn
- 2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1 自组织理论体系
1.1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1967 年由普里戈金提出的,主要讨论一个系统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机
45 理、条件和规律。它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当系统的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的
临界值时,通过非平衡相变,就可能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有序的状态。这种在
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不再因外界微小的扰动而消失。普里戈金将这种需要耗散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的有序结构称
为耗散结构,将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行产生的组织性和相干性称为自组织现象。因此,
50 耗散结构理论也被称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
1.2 突变论
突变论是20 世纪60 年代末法国数学家R.托姆为了解释胚胎学中的成胚过程而提出来
的。1967 年,托姆发表《形态发生动力学》,阐述突变论的基本思想。1972 年发表专著《结
构稳定与形态发生》,系统地阐述了突变论。70 年代以来,E.C.塞曼等人进一步发展了突变
55 论,并把它应用到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突变论
的基础是结构稳定性,结构稳定性反映同种物体在形态上千差万别中的相似性。
1.3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由德国格丁根大学的曼弗雷德·艾根教授所创立,艾根在对生物体内发生的
快速生物化学反应研究时发现,在生命起源和发展中的化学进化阶段与生物学进化阶段之间
60 有一个分子自组织过程,且这种自组织过程采用的是“超循环”的形式。所谓“超循环”即
包含着自催化反应的循环。超循环就是由这样的自催化剂或自复制单元通过功能的循环耦合
而联系起来的高级循环组织。超循环理论与其他自组织的有关理论一起提供了非生命自组
织、非生命向生命自组织演化的过程描述和本质解释。
1.4 协同学
65 协同学的创始人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他发现他研究的激
光是一种典型的非平衡相变,并敏锐地意识到非平衡相变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其动力机制是
系统内部大量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他1977 年出版了《协同学导论》,建立了协同学
的理论框架。
1.5 混沌学
70 1972 年, E.N.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 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
论文,提出:在巴西一只蝴蝶翅膀的拍打能导致美国得克萨斯州产生一阵龙卷风,并由此提
出了天气的不可准确预报性。时至今日,混沌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影响深远、发展迅速的前沿
科学。一般地,如果一个接近实际而没有内在随机性的模型仍然具有貌似随机的行为,就可
以称这个真实物理系统是混沌的。一个随时间确定性变化或具有微弱随机性的变化系统,称
75 为动力系统,它的状态可由一个或几个变量数值确定。而一些动力系统中,两个几乎完全一
致的状态经过充分长时间后会变得毫无一致,恰如从长序列中随机选取的两个状态那样,这
种系统被称为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的依赖性也可作为一个混沌的定
义。混沌不是偶然的、个别的事件,而是普遍存在于宇宙间各种各样的宏观及微观系统。混
沌与其它各门科学互相促进、互相依靠,由此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如混沌气象学、混沌经
80 济学、混沌数学等。
2 关于自组织理论的哲学思考
2.1 主体性问题
哲学中有关主体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科学而令人信服的解决,因而造成很大程度上哲学
的被动、哲学远落后于实践。在哲学中所谓主体性问题,简而言之即是一切对象性关系中主
85 体即实践者、认识者本身的特性、地位和作用问题,也即人的本性和作用的问题。按自组织
理论来理解,人是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人是有能动性的。实际主体的存在,自组织
表现的实践颠覆着否认主体性问题的旧观念。谢光前等(2008)[3] 把主体视为由自我主体到自
为主体再到自觉主体的发生发展的演化过程和网络,试图在复杂性范式的平台上实现自组织
研究与主体性研究的新的综合:自组织即自主性的涌现及主体的发生;自组织形态的演化即
90 主体形态的发展变化;自组织复杂性程度的增加即主体及其主体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产
生。作为实践创造表现的的新方法使主体人的实践转化为“设计的实践”,它以巨大的创造
性为自己的前导,以可经验性、可操作性、可选择性作为自己的可能性的证明等,正冲击着
哲学的根基,要求不再把人降低为自然界的一般要素,而是强调人类杜会的出现、主客体的
分化改变了自然史的自组织进程,把目的性、自主选择性的因素注人到自然界的因果链条之
95 中,以人的实践活动既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界也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去认清人是
具有自我意识的,须以人类需要为目标的自组织活动这一点出发来考察一切问题。
2.2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自组织理论试图解决系统演化的条件和机制间题,也就是要解决系统演化的内因和外因
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4]自组织理论十分重视系统演化的开放性。耗散结构理论认为,
100 系统只有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获得负墒,并大于系统自身正墒的增值,才能保持系
统的有序性。普利高津强调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必须在外部环境中耗散大量的物质和能量。
哈肯认为可能自然界倾向于通过改变外部参量而进化,指出系统的进化起因于外部参量的变
化,最终导致系统的某些新的宏观空间一时间结构。协同学通过将控制参量作全局性的变化,
在自组织下,让系统发生一个质的变化。自组织理论对外部条件的强调,使我们对自组织关
105 于外因的理解有了一个科学基础。
2.3 偶然和必然的关系
湛垦华等[5]认为, 耗散结构理论中对于一个远离平衡的系统,如果它处于开放状态, 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