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省级国家级期刊、北大中文核心、CSSCI、EI、SCI发表,稳妥操作,速度快,包发表。有意向联系客服咨询。
论文代写:十年专业服务品质,全部由期刊编辑、硕士、博士撰写;保证原创、版权归您;保证通过、否则全额退款。
论文发表:与百家优秀期刊合作,代理审核组稿,论文发表涵盖所有专业领域,全部正刊,保证出刊,否则全额退款。
业务合作:因业务发展需要,诚招优秀写手合作,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不限专业,另诚征优秀期刊代理合作,具体详谈。QQ:415835425
员工沉默结构的理论模型构建--基于分层视角
员工沉默结构的理论模型构建—基于分层
视角
谢守祥,马辉*
作者简介:谢守祥,(1963-),男,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司战略与项目管理. E-mail:
mhterminator@163.com
5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在组织中,员工会故意地保留自身的建议或想法,员工沉默现象的发生具有普遍性。
员工对所沉默的问题类型存在着一定的排序。本文在提出沉默优先度概念的基础上,引出员
工沉默结构这一研究主题,将沉默结构分解为三级子结构:表浮层、浅藏层、深隐层。此三
层结构虽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差异化,但三者之间却可进行转化,并将此现象定义为沉默迁移。
10 最后,本文构建了员工沉默结构理论模型。
关键词:员工沉默;沉默优先度;沉默结构;沉默迁移
0 引言
员工本可以提出与工作或组织有关的想法、建议和观点,但基于种种原因,却选择了默
不作声或不反应的行为。这种现象的的发生具有普遍性,Moskal(1991)[1]对来自不同行业的
30 845 位生产线管理者的调研表明:占71%的人员均认为他们的组织不可以自由地表述观点及
想法,此外,Ryan 和Oestreich(1991)[2]的访谈也印证了这一结论。同时,Milliken[3]认为最
员工沉默会使组织失去组织变革的动力。Nemeth[4]认为沉默的存在限制了员工提出新奇观点
或是对现有的理念和想法进行挑战,显然会使组织丧失了很多创新的机会。员工沉默的普遍
性及重要性,引发更多的学者对此领域进行研究。
35 Dyne[5]等认为研究员工沉默行为需要为其界定边界条件。首先沉默行为是员工有动机、
有意识的行为,不包括不动脑筋无意识的行为。其次,有时员工是由于没有什么观点而保持
沉默的,所以我们也应排除员工没有与工作相关主意、信息和观点的沉默行为。员工是否沉
默是自身权衡各方面因素即深思熟虑后的抉择。由此,沉默反应并非归于简单的非条件反射
现象,而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的高级神经活动。结合神经活动反射的基本原理:感受器→传
40 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给出员工在进行沉默行为时的大脑反射路径:感知
所遇问题→导入→情感反应→导出→沉默行为输出,如图1 所示。
图1 员工沉默行为的反射路径
45 沉默行为的中枢处理结构之所以定义为“情感反应”,是因为很多研究已表明员工的沉
默行为是伴随着害怕、担心等情感的发生。Milliken 和Morrision[6]在其研究中指出,员工之
所以刻意保留观点,主要缘于自身心理的担心及恐惧——害怕被贴上“负面标签”;害怕破
坏人际关系;害怕受到惩罚等。从Edmondson[7]对190 名员工的访谈中,发现担心和畏惧是
最常见的伴随员工沉默的情感表达,占到访谈情景中的68%,其余的情感表达则包括沮丧、
50 愤怒和悲伤。在沉默行为反射结构中,感知所遇问题及沉默行为输出是外显的,具有可视性,
换言之,这两种结构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来,被准确的捕捉到。而情感反应则是内隐的,具有
不可视性,他人无法准确捕捉到沉默行为人自身的情感,这相当于沉默行为中的“黑匣子”。
本文研究的初衷就是为了要打开“黑匣子”,呈现情感反应区的内部结构,继而达到深度理
解沉默行为的目的。
55 1 情感反应区的核心:沉默结构
一股强有力的因素或压力弥漫于众多的组织中,从而致使员工刻意保留对工作或组织有
改进的想法、观点和信息,Morrison 和Milliken(2000)[3]首次用“组织沉默”概念去描述这
一普遍发生的集体现象。随后,组织中的沉默行为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Pinder 和
Harlos(2001)[8]将沉默定义为:当员工有能力改进当前组织绩效时,却保留了对组织环境等
60 方面的行为的、认知的或感情的评价。Dyne(2003)[5]认为沉默行为和声音行为并非相对的两
级,应单独地、多维地对两者建构概念,同时把员工沉默定义为:员工故意地保留了与工作
或组织有关的想法、信息和观点。国内学者郑晓涛(2008)[9]将员工沉默的定义可以总结为员
工本可以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提出想法、建议和观点,从而改善所在部门或组织的某些方
面的工作,但却因为种种原因,会选择保留观点,或者提炼和过滤自己的观点。
65 在实际的工作情景中,员工可以针对各种类型的问题而保持沉默。Milliken 和
Morrision[10]运用访谈法对员工所沉默的内容及原因作了探索性研究,其结果表明:就员工
整体而言,主要会针对八类问题或情况选择沉默,按沉默人数由高至低的排序为:同事或上
级的工作能力和表现(37.5%);组织中的潜在问题或对组织有改进的建议(35%);待遇
及待遇的公平(27.5%);不赞同组织的政策或决策(22.5%);个人的职业规划问题(20%);
70 违背伦理或不公平事件(20%);骚扰与辱骂(17.5%);与同事的冲突(15%);其他问
题(20%)。以上括号中的百分比表示该样本所占总体样本的比例,其全部之和之所以大于
100%,是因为每位被访谈者在工作中不止对一类问题选择沉默。
对于某一特定的员工而言,诸多问题如领导胜任力、待遇公平性等均可引起员工的沉默
行为。然而在沉默的问题类型中,所能引起员工沉默的概率是有差异的,或可理解为有些问
75 题比较容易引起自身沉默,而另一些则不然。通俗的讲,某一员工所沉默的问题也分“轻重
缓急”,哪些问题要求绝对地避而不谈,哪些则要求因情景对待,员工都有自身相对稳定的
排序,从而对组织中的事件做到有分寸的把握。基于此,本文提出沉默优先度(Silence
Priority)的概念,简写为SP,是表示某一沉默问题类型所引发沉默行为的概率大小,沉默
优先度取值区间为(0,1],若某一问题其SP=1,则表示对该问题的沉默为必然事件;若SP=0
80 (0 值取不到),则表示对该问题的沉默为不可能事件。对此概念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去理解:
(1)沉默优先度实质是描述各问题类型所引发沉默行为的难易程度,某一问题类型的沉默
优先度越高,实质意味着此问题类型越容易引发沉默,即优先沉默(2)沉默优先度是针对
员工个体而言的,并非员工的整体。尽管Milliken 的研究表明,同事或上级的工作表现占据
沉默问题数量上的首位,并不能表明此问题类型对每一个体而言越能引发沉默行为(3)沉
85 默优先度从侧面反映了沉默问题类型之间的重要程度的比较。沉默优先度越高的问题类型表
明对行为人越重要,因为在做沉默决策时会谨慎和保守。
沉默优先度若按照一定的方式,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即可将沉默问题的类型进行一定
的排序,最终所形成的有机排列,本文定义为沉默内容结构,简称为沉默结构。沉默结构是
在理解沉默优先度的基础上,更清晰地展现出沉默问题类型的层次性,是将个体容易沉默及
90 相对不容易沉默的问题类型划出界限。Sonya[11]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个体自尊水平的增加
或个体控制点有外部转向内部的过程,低自我监控者更倾向于表达观点,而高自我监控者则
表现出更多的沉默。由此说明员工的沉默结构会因个体特质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正是因
为个体的特质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因而沉默结构会表现出相对稳定性。同时,Sonya 也指出,
随着领导开放性的增加,低自我监控者倾向于更多地表达,而高自我监控者表现出更多的沉
95 默。沉默结构也具有情境性的一面,即沉默结构不仅受个体特质的作用,还会受外在具体情
景的影响。
2 分层视角下的沉默结构
员工的沉默结构实则是按照沉默优先度的大小对沉默问题类型所进行的排序。在沉默结
构中,那些容易引发沉默行为的问题类型则一目了然,近而可以引起管理者的更多注意。本
100 文把沉默优先度的取值划分为三个层级:(0,0.5]为低等级;(0.5,0.8]为中等级;(0.8 ,1]为高
等级。显而易见的,处在越高等级上的问题意味着沉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与优先度等
级划分相对应的是沉默结构的分层。这种分层打破沉默结构的连续性,使得研究不会只局限
于沉默结构的整体,而是更细致地渗入到其内部,着重于内部状态的变化与比较。沉默结构
可分解为三层级子结构,分别为:表浮层,浅藏层,深隐层。
105 表浮层,处在低等级沉默优先度的问题类型组合;浅藏层,处在中等级沉默优先度的问
题类型组合;深隐层,处在高等级沉默优先度的问题类型组合。此三层结构的存在状态可以
用重要性、稳定性、隐蔽性、易变性这四种性质作具体展现。
重要性:沉默各子结构对个体的影响程度或重要程度,即反映出个体对子结构的所赋权
重。与其他两类结构拖延相比,处在深隐层上的问题类型其重要性较高,近而才会导致个体
110 更多的沉默。同理,表浮层的重要性处在最低位置。
稳定性:对个体而言,沉默子结构在其自身上展现出的变动程度。深隐层表现出特质性
的一面,即由个体特征所决定的。个体特质的不易改变性决定了深隐层在三层结构中稳定性
最高。表浮层延表现出情境性一面,与所处的环境有着紧密联系。环境的多变性使得表浮层
的稳定性最低。
115 隐蔽性:对个体而言,沉默子结构可外显或被观察者(组织领导)察觉的难易程度。处
在深隐层上的问题类型更有可能使得个体对其沉默,不容易被外显,由此深隐层隐蔽性较高。
相比而言,表浮层因情境的改变则有可能被外显,其隐蔽性较低。
易变性:对个体而言,沉默子结构可发生变动的难易程度。与其他两种子结构相比,表
浮层易变性较高,只需有针对性地改变环境变量,比如增加领导者的开放性。而深隐层其易
120 变性最低是由于个体的特征具有高稳定性,不易改变。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在四种性质(重要性、稳定性、隐蔽性、易变性)上对沉默三层结
构作比较,见表1。
表1 沉默三层子结构的性质比较
性质
排序方式 排序结果
重要性
深隐层>浅藏层>表浮层
稳定性
由高及低
深隐层>浅藏层>表浮层
隐蔽性
或 深隐层>浅藏层>表浮层
易变性
由大及小 表浮层>浅藏层>深隐层
学术论文网Tag:代写硕士论文 代发论文 代写管理论文 职称论文发表
|
本站郑重声明:
1、我们与数十所知名高校博士强强联手,保持常年稳定合作关系,论文质量更有保证;;
2、写作领域涉及所有专业,实力操作,出稿更快,质量更高,通过率100%;
3、所有代写文章,全部原创,包检测,保证质量,后续免费修改,保证通过;
4、信誉实力服务,专业代写毕业论文,职称论文,硕博士论文,留学生论文,成熟操作;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