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29-33 0.3.1 研究框架 29-32 0.3.2 研究方法 32-33 0.4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33-35 0.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33-34 0.4.2 可能的不足之处 34-35 1. 文献综述 35-59 1.1 国外农村劳动力市民化研究综述 35-50 1.1.1 农村劳动力市民化的动因研究 35-41 1.1.2 农村劳动力市民化的动力研究 41-43 1.1.3 农村劳动力市民化的数量研究 43-44 1.1.4 农村劳动力市民化的行为研究 44-49 1.1.5 国外农村劳动力市民化的模式研究 49-50 1.2 国内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50-59 1.2.1 农民工市民化理论研究 53-55 1.2.2 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55 1.2.3 农民工市民化滞后的现状及原因 55-57 1.2.4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和途径 57-59 2. 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回顾与趋势分析 59-75 2.1 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回顾 59-68 2.1.1 农民工市民化自由转化阶段(1949-1957) 60 2.1.2 农民工市民化停滞阶段(1958~1983) 60-62 2.1.3 农民工市民化启动阶段(1984~1988) 62-63 2.1.4 农民工市民化控制阶段(1989~1991) 63-64 2.1.5 农民工市民化规范阶段(1992~2000) 64-65 2.1.6 农民工市民化促进阶段(2001~今) 65-68 2.2 农民工市民化的特性 68-72 2.2.1 农民工市民化与工业化的非同步性 68-69 2.2.2 农民工市民化的不彻底性 69-70 2.2.3 农民工市民化的特殊性 70-71 2.2.4 农民工市民化的复杂性 71-72 2.2.5 农民工市民化的长久性 72 2.3 农民工市民化的趋势分析 72-75 2.3.1 农民工市民化的总规模会继续扩大 73 2.3.2 农民工市民化任务区域差异较大 73-74 2.3.3 农民工市民化比例较少,总量逐渐增多 74-75 3. 农民工市民化的特征分析 75-94 3.1 总规模特征 75-78 3.2 地域特征 78-79 3.3 行业特征 79-81 3.4 教育程度 81 3.5 培训状况 81-82 3.6 年龄—性别特征 82-86 3.7 收入状况 86-88 3.8 回流特征 88-94 3.8.1 回流状况 88-92 3.8.2 回流农民工能否提高非农就业率 92-94 4. 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94-114 4.1 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 94-104 4.1.1 心理因素 94-96 4.1.2 制度因素 96-101 4.1.3 经济因素 101-102 4.1.4 个体因素 102-104 4.2 农民工市民化的模型及实证分析 104-114 4.2.1 理论分析 104-105 4.2.2 研究框架及模型构建 105-107 4.2.3 数据收集与处理 107-111 4.2.4 定量分析 111-112 4.2.5 结论及启示 112-114 5. 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体系 114-141 5.1 农民工群体边缘性特征 115-116 5.2 农民工边缘化特征的表现 116-119 5.2.1 工作性质边缘化 116-117 5.2.2 居住分布边缘化 117 5.2.3 社会地位边缘化 117 5.2.4 经济地位边缘化 117-118 5.2.5 社会心态边缘化 118 5.2.6 继承性边缘化 118-119 5.2.7 家庭模式边缘性 119 5.3 农民工边缘化的成因 119-121 5.3.1 市场性因素 120 5.3.2 个体性因素 120 5.3.3 制度性因素 120-121 5.4 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体系 121-138 5.4.1 经济障碍 122-123 5.4.2 认识障碍 123-125 5.4.3 组织障碍 125-126 5.4.4 素质障碍 126-128 5.4.5 文化心理障碍 128-131 5.4.6 制度障碍 131-138 5.5 农民工市民化滞后的危害性 138-141 5.5.1 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138 5.5.2 制约我国产业升级 138-139 5.5.3 抑制内需扩大和阻碍外贸发展 139-140 5.5.4 固化二元结构,继续扩大城乡差距 140 5.5.5 造成很大的社会浪费和损伤 140-141 6. 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研究 141-170 6.1 走中国城镇化道路,优化农民工的居住环境 142-149 6.1.1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滞后性特征 142-145 6.1.2 中国城镇化滞后的负面效应 145-147 6.1.3 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具体思路 147-148 6.1.4 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148-149 6.2 树立正确的市民观,优化舆论环境 149-151 6.2.1 城镇政府积极推行正确的市民观 149-150 6.2.2 农民工努力树立正确的市民观 150 6.2.3 社会各界大力倡导正确的市民观 150-151 6.3 破除户籍制度壁垒,实现农民工市民身份 151-153 6.3.1 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151 6.3.2 合理有序地引导人口流动 151 6.3.3 逐步剥离捆绑在户籍管理上的附加功能 151-152 6.3.4 创建动态的户籍管理制度 152 6.3.5 尽快制定出台户籍法 152-153 6.4 建立城乡一体化和谐平等的就业体制,提供系统的就业服务 153-156 6.4.1 转变观念,扫除建立城乡一体化思想障碍 153-154 6.4.2 创新就业制度,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平台 154 6.4.3 完善劳动力市场,创建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 154-155 6.4.4 加强管理,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管理机制 155-156 6.5 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多种形式的廉租房制度 156-157 6.5.1 城中村改造 156 6.5.2 大力开发建设廉租房 156-157 6.5.3 准确定位经济适用房的需求结构 157 6.6 实现平等教育制度,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 157-160 6.6.1 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基本原则 157-158 6.6.2 加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制度化建设 158 6.6.3 改革义务教育财政管理制度 158-159 6.6.4 改革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159-160 6.7 增强维权力量,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 160-163 6.7.1 优化法制环境,增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依据 160-161 6.7.2 整合组织力量,构建农民工就业权益保护的组织体系 161-162 6.7.3 规范管理,完善农民工就业权益保护的管理制度 162-163 6.8 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163-166 6.8.1 养老保险制度 164 6.8.2 失业保险制度 164-165 6.8.3 医疗保险制度 165 6.8.4 工伤保险制度 165 6.8.5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65-166 6.9 推行“以土地换保障”策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66-167 6.9.1 “以土地换保障”的内涵和目标 166 6.9.2 “以土地换保障”的理论依据 166-167 6.9.3 “以土地换保障”的方案设计 167 6.10 提高农民工的组织性,促进农民工政治参与 167-170 6.10.1 赋予农民工政治参与平等身份 167-168 6.10.2 构建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利益动力机制 168 6.10.3 畅通农民工政治参与渠道 168 6.10.4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律制度 168-169 6.10.5 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169 学术论文网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