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城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容器”而不是动因,马克思主义对城市问题一直保持着旁观和冷漠的态度。伴随着资本主义城市危机和全球化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重新发现了城市的重要性,提出并构建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体系。列斐伏尔、曼纽尔·卡斯特和大卫·哈维是这一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他们主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城市的发展,从空间生产、集体消费和资本积累等多个角度阐释城市阶级斗争和社会运动的根源,力图解释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调节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体系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创新,架起了城市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桥梁,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篇章。本文是本着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有借鉴价值的视角来开展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研究的,重点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列斐伏尔、和曼纽尔·卡斯特大卫·哈维的城市理论,并且把各个部分研究相互联系,从而找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代表人物思想的异同,进而梳理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思想的特点和共性。同时,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思想引入到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现实中,用其思想分析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治理对策。本文总体可以划分为理论研究与案例社会空间研究两个部分。其中前五章是本文的理论部分。第一章,绪论,开启了本文的研究起点。在解释了新马克思主义出现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必然性之后,着重分析了新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区别与联系,进而阐释了新马克思主义坚持的基本立场及发展阶段,在厘清新马克思主义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笔者分析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兴起与发展的历程,回顾了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进而分析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研究方法与学术特征。最后,笔者重申了本选题的理论及实践价值。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路径。通过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市起源、城市与私有制、城市与资本主义、城市与阶级关系、城市与住宅问题的论述,为本文奠定理论基调,重申城市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为后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第3章到第5章集中阐述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三位代表人物的城市思想,研究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理解,解释了城市与空间的社会关系,资本主义城市发展的动因与特征、城市阶级结构及国家在城市生活中的角色及其作用,这部分构成了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在体例安排上,本文以时间顺序为基本脉络,运用长历史的视角,依次介绍了列斐伏尔、曼纽尔·卡斯特和大卫·哈维的城市思想,综合历史学、城市学、社会学等研究工具,揭示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研究范畴和学术特色。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城市问题既是一个新的课题,又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引入城市研究领域,分析城市的现实问题,并根据时代发展更新和补充马克思主义,既是创新之举,又有很大难度。厘清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思想的主线,结合剩余价值学说、阶级关系理论、国家理论分析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城市的新变化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通过这三章的论述,本文总结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并指出了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本文的第6章是案例研究部分,具体分析了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历史演进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和治理对策。城市作为分析当代中国问题的重要维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领域,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城市问题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当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界涌现出了一系列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城市空间进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关系的作品,实现了从“空间”到“社会关系”认识论的转变,为我们研究城市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通过研究中国城市空间的方式研究城市社会的历史演进,进而以揭示空间矛盾的方式分析城市社会的矛盾,既是研究理论认知的起点,也是研究的最大创新。
【关键词】 新马克思主义; 城市学派; 城市社会空间;
前言 4-5
摘要 5-7
Abstract 7-8
第1章 绪论 12-28
1.1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涵义辨识 12-18
1.1.1 “新马克思主义”译名 12-14
1.1.2 新马克思城市学派兴起与发展 14-16
1.1.3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研究方法与学术特征 16-18
1.2 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18-24
1.2.1 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观点 18-20
1.2.2 曼纽尔·卡斯特的“信息化城市”观点 20-22
1.2.3 大卫·哈维的“地理发展”理论 22-24
1.3 选题价值与结构安排 24-28
1.3.1 选题价值 24-26
1.3.2 结构安排 26-28
第2章 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 28-47
2.1 引论 28-30
2.2 城市的起源 30-34
2.2.1 生产力和社会分工视角的城市起源 31-33
2.2.2 资本主义的城市起源 33-34
2.3 城市与私有制 34-37
2.4 城市与资本主义 37-39
2.5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抗 39-43
2.5.1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 39-40
2.5.2 城市革命运动 40-42
2.5.3 共产主义社会 42-43
2.6 城市与住宅问题 43-47
2.6.1 恩格斯谈住宅问题的成因 43-44
2.6.2 蒲鲁东与恩格斯对住宅问题解决途径的论战 44-45
2.6.3 恩格斯的住宅问题解决方案 45-47
第3章 空间的生产:列斐伏尔的城市理论 47-65
3.1 都市化 47-52
3.1.1 城邑与都市 47-49
3.1.2 都市化与全球化 49-50
3.1.3 都市的政治学反思 50-52
3.2 城市革命 52-57
3.2.1 《城市革命》的写作背景 52-54
3.2.2 城市革命思想 54-56
3.2.3 批判与修正 56-57
3.3 空间的生产 57-65
3.3.1 什么是社会空间 58-59
3.3.2 空间三元辩证法 59-62
3.3.3 “空间三元辩证法”的认识论 62-63
3.3.4 “空间三元辩证法”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63-65
第4章 城市社会运动:曼纽尔·卡斯特的新城市理论 65-80
4.1 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方法 65-69
4.1.1 结构主义的方法论 65-66
4.1.2 卡斯特的城市系统论 66-69
4.2 跨文化的城市社会运动 69-76
4.2.1 城市社会运动的理论探索 70-71
4.2.2 集体消费与城市 71-72
4.2.3 文化认同 72-73
4.2.4 都市政治自治 73-74
4.2.5 城市社会运动理论的缺陷 74-76
4.3 网络社会中的城市 76-80
4.3.1 新工业空间 76-78
4.3.2 城市的终结? 78-79
4.3.3 地点和无地点 79-80
第5章 城市化与资本积累:大卫·哈维的城市理论 80-99
5.1 资本的城市化 80-85
5.1.1 城市化的历史回顾及现实语境 80-83
5.1.2 资本如何塑造城市空间 83-84
5.1.3 替代性的城市想象 84-85
5.2 城市的“时空修复”理论 85-91
5.2.1 城市“时空修复”理论的理论渊源 86-87
5.2.2 城市“时空修复”理论的系统构建 87-89
5.2.3 城市“时空修复”理论的视野局限 89-91
5.2.4 城市“时空修复”理论的当代价值 91
5.3 新帝国主义的资本逻辑与领土逻辑 91-99
5.3.1 全球化时代的帝国主义策略 92-93
5.3.2 权力的领土逻辑 93-95
5.3.3 权力的资本逻辑 95-97
5.3.4 新帝国主义思想的意义与局限 97-99
第6章 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的空间视角 99-120
6.1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形态及演化的历史回顾 99-104
6.1.1 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 99-100
6.1.2 改革开放后中国模式的城市社会空间 100-104
6.2 社会空间演进的特征与趋势实证分析:以长春市为例 104-115
6.2.1 长春市社会空间的演进历程 104-111
6.2.2 当前长春市社会空间演进的趋势与特征 111-115
6.3 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治理与协调对策 115-120
6.3.1 政府与城市规划公共利益职能回归 115-116
6.3.2 加强对房地产投资的引导与控制 116
6.3.3 推进市民利益维护机制建设 116-117
6.3.4 深化传统单位制改革 117-118
6.3.5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容量与分布战略 118-119
6.3.6 开发混合型居住空间 119-120
结论 120-121
参考文献 121-127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27-129
后记 129
学术论文网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