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古以来,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就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就在人们尽情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物质财富时,人类却面对社会中的种种不和谐状态。城市膨胀、资源紧张、道德滑坡等种种方面,均体现出了人类的社会发展观念出现了一些偏差。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任重而道远。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不断探索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因此,从哲学层面进行社会进步评价的研究,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深层次的哲学层面,以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的社会进步评价问题。力求深化对社会进步这一范畴的认识,深化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通过对社会进步评价的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探讨,揭示社会进步这一范畴的本质,进而探讨当代中国的社会进步评价问题,从而为建立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进步评价体系进行理论探索。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四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明确研究的对象。为了理清社会进步评价问题的头绪,本文第一章首先对社会进步思想的历史沿革进行考察。在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思想、欧洲理性主义社会进步思想和现代西方社会进步思想的梳理的过程中,引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以往社会进步思想的超越之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观念以实践为基础,突出了社会进步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坚决摒弃了理性主义者以逻辑推演取代历史真实的虚幻态度,批判了将进步与代价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观念的分析基础上,本文继续对社会进步的概念进行重新探讨。在对几组社会进步的相关范畴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社会进步的动力因素和特征。其次,分析研究的机理。社会进步,既需要认识,也需要评价。社会进步需要社会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所进行的评价,这就意味着人们赋予社会以价值,揭示社会进步的意义。本文第二章首先探讨了认知与实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其内在机理,从而为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进行元问题研究、为正确的社会评价奠定了基础。其次,本文将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统一于人的现实实践活动之中,认为社会评价是建立在社会认知基础上的,主体在自身立场上对社会价值的批判性认定。因此,社会评价的基本要素就有社会实践、主体价值和客观规律三个方面。再次,剖析社会进步评价的尺度。社会评价总是表现为以一定的尺度来衡量社会整体发展的过程。这种社会评价的尺度是社会评价的标准,是社会评价活动赖以进行的逻辑前提和基本依据。本文第三章首先探究了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内涵,并对社会进步评价尺度进行了分类,确立了社会进步评价的原则。其次,本文将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归结为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其中,历史尺度是一种客体的尺度,集中表现为生产力中物的方面;价值尺度是一种主体的尺度,集中表现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生产力即体现了历史尺度,又体现了价值尺度,两种尺度辩证统一于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最后,对当代中国的社会进步进行评价。纵观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理解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本文第四章在对建国后经验教训和创新探索总结的基础上,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我国各个阶段发展观和社会进步理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生成的。它既标志着对社会进步观念认识的巨大提升,也标志着我国在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接着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问题,确定了当代我国社会进步的评价主体和当代我国社会的整体结构,指出了我国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和人的现代化程度不高的现实。最后本文对实现我国社会进步的基本途径进行了思考,认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应从生产力发展、人的发展以及制度建设三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 社会进步; 社会认知; 社会评价; 历史尺度; 价值尺度;
摘要 4-6
Abstract 6-8
绪论 11-25
一、 问题的提出 11
二、 理论价值 11-15
三、 实践意义 15-17
四、 文献综述 17-23
五、 研究目标、思路、方法 23-25
第一章 社会进步思想历史考察和理论概述 25-55
第一节 社会进步思想的历史考察 25-38
一、 中国古代社会进步思想 25-31
二、 欧洲理性主义线性社会进步思想 31-36
三、 现代思想家对社会进步思想的反思 36-3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社会进步思想的超越 38-42
一、 以实践为基础,超越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 39-40
二、 渐变与突变相结合,勾勒社会进步的图景 40-41
三、 强调社会整体进步,走出人与自然社会对立的误区 41-42
第三节 社会进步概念的内涵与特征 42-55
一、 社会进步与相关概念分析 42-47
二、 社会进步的动力因素 47-51
三、 社会进步的基本特征 51-55
第二章 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 55-77
第一节 认知与评价 55-61
一、 认知的内涵 55-57
二、 评价的内涵 57-60
三、 认知与评价的相互联系 60-61
第二节 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 61-71
一、 社会认知的内涵 61-67
二、 社会评价的内涵 67-70
三、 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的相互联系 70-71
第三节 社会评价的基本要素 71-77
一、 社会实践:社会评价的现实基础 71-73
二、 社会规律:社会评价的客观依据 73-75
三、 主体价值:社会评价的内在要求 75-77
第三章 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 77-99
第一节 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内涵与分类 77-86
一、 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内涵 77-80
二、 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分类 80-83
三、 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确立原则 83-86
第二节 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 86-95
一、 社会进步评价的历史尺度 87-89
二、 社会进步评价的价值尺度 89-91
三、 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关系 91-95
第三节 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方法论意义 95-99
一、 坚持社会发展阶段性与目标性的统一 95-96
二、 坚持社会发展整体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96-97
三、 坚持社会发展变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97-99
第四章 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评价 99-12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99-106
一、 改革开放之前的经验教训 99-101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与探索 101-106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进步评价的基础分析 106-112
一、 当代中国社会评价主体特征 106-108
二、 当代中国社会客体结构 108-111
三、 当代中国社会进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1-112
第三节 实现中国社会进步的基本途径 112-120
一、 社会进步与生产力发展 112-114
二、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114-116
三、 社会进步与制度建设 116-120
参考文献 120-129
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129-130
致谢 130
学术论文网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