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论文针对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均存在的分别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分别认证和审核,管理效率低下的现况,从分析管理体系的实质、国际标准的特性和未来管理体系发展趋势入手,来说明将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0)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述了管理体系整合的基本原则、注意事项;同时论述了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理解要点和关注焦点,构建了适用于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组织的“全面改进管理”金字塔理论,并论述了该理论在一体化管理体系中的具体实施。 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一体化管理体系动态的、立体的综合评价研究。通过综合现况评价,来帮助组织认识到自身目前处于何种管理水平,同时识别出制约其管理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的放矢的制定和采取纠偏、预防措施。通过综合绩效评价,可帮助组织分析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方面综合作用效果和不协调因素,同时通过动态观点使组织认清自身在横向上处于同类同期组织中的何种位置,看到自身优势、劣势,取长补短;在纵向上认清自身在各时间段的绩效表现,分析绩效变化率,寻找最佳发展平衡点。通过可持续改进能力评价,帮助组织认清自身发展实力,潜在价值和潜在危机,积极采取对策,以实现管理体系一体化持续改进的目标宗旨。 本文在深入分析评价技术发展现状,常用综合评价方法存在不足的基础上,针对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综合评价特点(多层次、多指标、有许多非确定因素、且属性复杂)和运行规律,建立了现状、绩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综合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证据理论的动态绩效综合评价、基于集成赋权的多层次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和基于多层次群模糊理论的现况综合评价三个评价方法;论述了三个评价的基本原理、评价步骤;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三个评价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体现在:综合现况评价方法用模糊隶属函数确定评价标准级值,解决了在管理领域中,许多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等级难确定、较模糊问题;且定性、定量指标分别处理,都归于了评价集的六个等级、六个得分值,利于一致计算评价结果、及评价结果综合合成,该等级与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认证审核标准一致,有较强的针对性。动态绩效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了基于证据理论的mass函数合成的指标量化(并加以置信度修正)方法,较好处理了具有模糊信息和不确定信息的合成问题,解决了管理领域中某些定性指标难以量化及评审人员由于主观认识的局限性而使专家评语具有不准确性的置信度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在采取主、客观集成赋权法对指标进行权化处理时,对现有的集成赋权法进行了基于Lagrange条件极限原理的系数修正,体现了被评价对象之间(整体)最大差异的一种主客观信息综合集成的赋权方法,使评价结果更接近事实情况,评价方法更
【关键词】 一体化管理体系; 整合; 综合评价; 现况评价; 绩效评价;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摘要 5-7
ABSTRACT 7-8
1 绪论 13-20
1.1 论文主要内容、结构安排 13-16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 13-14
1.1.2 本文要达到的目的 14-15
1.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1.1.4 本文解决问题的思路 15
1.1.5 本文的逻辑安排和层次结构 15
1.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16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与综述 16-20
1.2.1 管理体系整合研究状况 16-17
1.2.2 一体化管理综合评价研究现况 17-20
2 三个标准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30
2.1 管理系统相关定义 20
2.2 国际管理标准的四大共性 20-21
2.3 未来质量管理的五大特征 21-22
2.4 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22-26
2.4.1 从三个体系本质看 22-23
2.4.2 从组织外部环境看 23-24
2.4.3 从组织内部管理需要看 24-25
2.4.4 从管理体系一体化作用效果看 25-26
2.5 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可行性 26-29
2.5.1 三个标准自身推崇整合 26
2.5.2 三个体系标准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一致 26-27
2.5.3 三个体系的结构基本相同 27-28
2.5.4 三个体系的基本要素相同 28-29
2.5.5 一体化管理运行成功经验 29
2.6 本章小结 29-30
3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理解要点 30-51
3.1 一体化管理体系(IMS)定义 30
3.2 一体化管理体系(IMS)的实质 30-31
3.3 一体化管理体系(IMS)的特点 31-33
3.4 管理体系整合基本原则 33-34
3.5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关注焦点 34-36
3.6 三大国际标准的联系与区别 36-39
3.7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39-40
3.8 “全面改进管理”金字塔的构建 40-48
3.8.1 “全面改进管理”五个典型活动 40-42
3.8.2 “全面改进管理”金字塔在IMS中的实施 42-48
3.9 管理体系整合注意事项 48-49
3.10 建立与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步骤 49-50
3.10.1 准备阶段 49
3.10.2 整合体系初步设计阶段 49
3.10.3 IMS文件编制阶段 49-50
3.10.4 IMS体系文件审定阶段 50
3.10.5 IMS体系文件实施阶段 50
3.10.6 评审改进阶段 50
3.11 本章小结 50-51
4 实施IMS组织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51-64
4.1 评价技术的应用 51-52
4.2 常用综合评价方法适用性分析 52-57
4.2.1 专家评分法 52
4.2.2 Delphi法 52-53
4.2.3 SAW法 53
4.2.4 ELECTRE法 53
4.2.5 AHP法 53-54
4.2.6 TOPSIS法 54
4.2.7 DEA法 54-55
4.2.8 模糊评价法 55
4.2.9 灰色决策评价法 55-56
4.2.10 可拓决策评价法 56
4.2.11 ANN法 56
4.2.12 综合型方法 56-57
4.3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57-58
4.3.1 理论方法研究同实际应用之间的衔接问题 57
4.3.2 评价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结合问题 57
4.3.3 评价专家知识经验获取偏差和评价样本积累问题 57-58
4.3.4 综合评价问题智能化支持问题 58
4.3.5 评价系统的规范性和可扩充性问题 58
4.4 综合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 58-62
4.4.1 改进现有综合评价方法 59
4.4.2 方法模糊化和灰色化 59-60
4.4.3 方法智能化 60-61
4.4.4 方法动态化 61
4.4.5 评价要素集成化 61
4.4.6 价值链集成化 61-62
4.5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62-63
4.5.1 建立体系基本原则 62-63
4.5.2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63
4.8 本章小结 63-64
5 实施IMS组织的管理现况综合评价 64-72
5.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4
5.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设置 64-66
5.3 现况评价理论方法 66-68
5.3.1 确定评价方法 66
5.3.2 确定指标权重 66
5.3.3 确定定性指标隶属函数 66-67
5.3.4 确定定量指标隶属函数 67-68
5.4 综合评价 68-69
5.5 实证分析 69-70
5.6 本章小结 70-72
6 实施IMS组织的绩效综合评价 72-93
6.1 实施IMS组织的绩效特点 72
6.2 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72-75
6.2.1 绩效评价的目标层 72-73
6.2.2 绩效评价的准则层和基础层 73
6.2.3 绩效综合评价体系 73-75
6.3 IMS绩效综合评价方法 75-77
6.3.1 IMS绩效综合评价的要求 75
6.3.2 基本数学模型 75-76
6.3.3 评价方法的确定 76-77
6.3.4 动态评价数学原理 77
6.4 纵横向动态评价基本步骤 77-84
6.4.1 定性指标量化 77-80
6.4.2 指标一致化、无量纲化处理 80-81
6.4.3 综合评价函数的建立 81-84
6.5 实证分析 84-92
6.5.1 指标量化、一致化、无量纲化处理 84-86
6.5.2 计算权值和综合评价值 86-91
6.5.3 评价结果分析 91-92
6.6 本章小结 92-93
7 实施IMS组织的可持续改进能力综合评价 93-112
7.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93-95
7.2 确定评价方法 95-99
7.2.1 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 96-97
7.2.2 观测值数据处理 97
7.2.3 建立二层子系统S_(iq)~((2,t))的综合评价函数 97-98
7.2.4 建立子系统S_(it)~((1))的综合评价函数 98-99
7.2.5 建立目标值S_i的综合评价函数 99
7.3 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99-106
7.3.1 定性指标量化 99-102
7.3.2 指标一致化、无量纲化处理 102-103
7.3.3 综合集成赋权 103-106
7.4 实证分析 106-111
7.4.1 指标量化、一致化、无量纲化处理 107-109
7.4.2 建立二层子系统S_(iq)~((2,t))的综合评价函数 109-110
7.4.3 建立子系统S_(it)~((1))的综合评价函数 110
7.4.4 建立目标值S_i的综合评价函数 110-111
7.4.5 评价结果分析 111
7.5 本章小结 111-112
8 结束语 112-114
8.1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12
8.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112-113
8.3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13-114
致谢 114-115
参考文献 115-125
博士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125-126
博士阶段从事科研项目情况 126
学术论文网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