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健词: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敬老观念 法律监督 文化手段 论文摘要:倡导和谐社会,保降问题是基础。我国农村人口牟龄65岁以上的占人口总我比例的7.5%,这已经超过国际老龄社会7%的比例。而与此同时农村老龄的比例也超过城镇6. 42%的比例。城乡非均衡发展战略,二元社会结构的分刘造成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几乎空白,占绝对比例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现状的不乐观,给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敲响了警钟。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困境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涌出.人口流动加剧,直接导致了家庭养老保障能力的下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农村轻壮年形成的“民工潮”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许多农民离开农村进人城镇打工或从事其他非农产业,这些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导致农村田地无年轻劳动力照料.异地就业使老年人受到照顾更加困难,家里留的只是老人和小孩,老人不仅要承受精神上的寂寞感,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活,照料年幼的孙子、孙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面临很大的冲击。 2.现代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得家庭赡养老人的负担越来越重 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使中国人口增长得到了极大的控制。但同时也为养老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按政策规定,农村一户如果头胎是女儿,可生第二胎。也就是一户按政策规定只能有两个孩子,农村家庭的子女逐渐减少,家庭小型化越来越普遍,核心家庭的数量将会日益增多。将来,一对夫妻要赌养四个老人,抚养一个或两个小孩将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四二一”式的倒金字塔形家庭将给子女实际的经济承受能力带来很大压力,在这样的家庭人口结构下,一旦家庭成员生病,出事故,庞大的医药、护理和营养费用将给家庭带来重大的经济与时间的压力。 3.耕地农民收入大少,“土地养老”功能的弱化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冲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耕地被征用,使得农村的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趋势下,农民靠土地获得养老保障面临危机。土地是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也是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现如今,农民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少,土地的利用率下降,使得农民的家庭收人有减无增。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从1978年到1998年,全国农民平均来自第一产业的收人比重由91. 5%下降到了57.2%,其中纯农业收人仅占总收人的42. 9%,其原因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有所提高,据统计人均种植业的收人仅是人均消费的1/5,土地收人已无法满足农民的生活所需.另一方面,农村的年轻劳力外流,青壮年投人二、三产业,农村的田地出现由老人、妇女打理的现象。所有这些都决定着我国农村家庭经济实力太小,承受风险的能力很低,很难独自担当老年保障的重任。 4.敬老养老观念的转变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 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传统的“孝道”不断受到新的价值观的挑战和冲击。现在的农村老年的养老问题决不单单只是经济问题。近几年,农村赡养纠纷不断,子女不赡养老人的情况时有发生。老人花毕生心血和积蓄,望子成龙,往往孩子长大后,结婚自立门户,至老人于不顾,姻亲关系显得比宗亲关系更加重要.再者,年轻人受外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看重家庭和尽孝道,而更注重追求自己的成功和个人的享受,享乐、炫耀拜金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淡化,传统孝道观所极力推崇的尊老、敬老、养老的价值观念也日渐淡薄。另外,农村老人缺乏经济积蓄和稳定的经济收人来源,子女尽孝的成本日益提高,大量农民子女外出打工,除去自己的基本生活开销,一年也是所剩无几,没脸回家的情况非常多,城市生活成本高昂让他们无法满足自身虚荣的需要,更不能反哺家庭,这也直接动摇了个别子女的养老道德观念.老人与子女之间因养老问题近几年内发生过纠纷的家庭占51.4%。这样即造成老人经济上无人资助,精神上也非常寂寞。这些都说明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令人优虑,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变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二、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 1.政府的强力推行是中国农村养老的外在手段 第一,农村养老保障工作首先必须遵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需要;必须适应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需要:必须适应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必须适应农村居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坚持量力而行原则,各级政府通力合作,明确分工。坚持“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的精神,同时明确责任,保障资金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人财政预算,由县、市民政部门实行专项理财。
第二,鼓励发展农村家庭养老保障体系,同时发展农村社区养老保障,明确农村养老保障的标准和内容的政策依据,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根据统计,20%的城镇居民占社会保障支出的89%,而占总人口80%的农村居民仅占社会保障支出的11%。从人均占有量来看,城镇人均保障费为455元,而农村人均仅为15元,相差30倍.每个劳动者都应同等的享受到政府和社会养老保障待遇,而城乡保障待遇的差距主要来源于二元化经济格局、城乡养老保障管理模式的不同.由于分开管理,导致资金的分配的计算有较大差距。对此政府应形成一个统一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障管理模式,缩小城乡老年保障的待遇的差距。 第三,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善于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充实管理队伍.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通过考核,评定等手段择优录取优秀人才。在农村成立村委员会或监督组织,参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实行监督,组织好农村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l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l998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以上数字对于8亿农民来说,没有具备良好素质的保险管理人员,我国的养老保险改革工作难以有效地持续开展. 2.法律手段是健全中国农村养老体系的重要保障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这种分散的规定方法不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而且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实施。考虑到中国农村的特殊性和养老保障的复杂性,笔者认为,统一有关的保障法律法规,将有效减少领导干部的随意性操作,促进我国推动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第一当前我国养老保障资金运作由于拆借现象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使资金运作随意性加大。针对这一问题建立起有关法规,杜绝部分领导随意拆借养老保障基金,从根本上防范基金违规运作的发生,使农村养老保障工作更加流畅。 第二,与有关金融部分合力,由国家推出农保基金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政策。拓宽基金增值渠道,促使更多的储蓄存款流人农保基金运作。鼓励各市、县、乡、村自主吸纳农产品生产资金,增加资金来源渠道。推出养老保障资金由各级政府按比例承担的政策。 第三、金融部门推行养老储蓄、建立养老基金会、建立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对农村独生子女的家庭和双女户的家庭每月发放一定补助,或一次性奖励的形式,用于农村计划生育夫妇的养老保险费用。 3.传统孝道观念的深入人心是中国农村养老的内在动力 在强调老年人对赌养纠纷的自我法律保护意识的同时,老人在对待自己子女不孝顺的问题,由于传统的“家丑不可外扬”的观点,很多不愿意利用法律手段来解决的。这就使得法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失灵,从而极取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注意培养敬老观念,对下一代进行道德教育应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尊老爱幼的传统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并传承下来的。历史上,我国的老年赌养是以孝为核心在家庭内部进行的,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家庭养老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是老人认为的最完美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子女孝顺,不仅能让老人晚年的生活有所保障,更使他们精神上得到慰藉。应发挥孝文化道德优势,让农村老人晚年祥和愉快。因此,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倡导养老、尊老、敬老、爱老观念,弘扬传统孝道观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养儿防老”的观点,在这里“儿”很多农民只是很狭义的理解成儿子,这也是很多农民逃避计划生育的原因,更是大量农村女孩失学的根源,要大力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思想,改变农村“嫁出的女儿不养娘”的传统观念,营造良好的尊老、助老、养老的社会氛围,真正做到人人尊老。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8%,镇占21.0%,县(农村地区)占38.1%。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数据显示农村养老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来自于子女,因此,传统孝道观念的深人人心是中国农村养老的内在动力。 三、结语
改革开放后,社会分层由从前的政治分层越来越倾向于经济分层,从而由二元式经济结构带来的新的社会间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等社会矛盾的突现,提醒我们更应注重社会公平,而广大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是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尚未覆盖城乡居民;因此应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