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题名】湖北民族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个案研究
【摘要】 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学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完成了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以及日益频繁的国际间的交流决定了大学英语改革的焦点必然转向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通识化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方向。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关注知识的全面性和普遍性,其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以西方的人文经典为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具有很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接受西方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有能力传播中国的本民族文化。因此,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的本民族文化以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并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作者以通识教育理念为理论原则,以跨文化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针对湖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多的特点,在大学英语日常教学中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实验。作者选取了医学院B3班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两年不间断的试验,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蓝本,根据每一个单元设定的主题确定相关的中国文化题材,通过小组讨论陈述、课后写作辅以教师讲解、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英语实践机会。通过每学期对学生问卷调查和口头、书面形式的教学反馈以及他们的课堂表现和在各种考试中的成绩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同时也证明了文化素质的培养自然会带来学业成绩的提高。在总结实践经验并参考Harmer的语言教学理论以及目前国内的三种主要文化教学理论和模式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适用于湖北民族学院的基于本民族文化的大学英语通识化教学模式—EASA模式。该模式由导入(Engage&Activate)、语言输入(study)和语言输出(Activate)三大部分组成,导入和语言输出的活动以中国文化为主,语言输入部分则关注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设计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力求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所规定的框架内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且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没有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的前提下,该模式不但有助于提高民族院校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有效地改变了“聋哑英语”的现状。此外,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还有助于改善民族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培养他们的文化差异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这一模式还不够成熟,还有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需要解决。如模式本身的建构是否合理,是否适用于所有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的取舍也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所选取的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是否恰当,是否便于学生进行学习和接受等都还需要研究。此外,这一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本身的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等都会对教学的进行产生影响。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解决和完善。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本民族文化; 通识教育; 教学模式;
Acknowledgements 5-6
摘要 6-8
Abstract 8-9
1 Introduction 12-21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17
1.2 The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17-19
1.3 The layout of the thesis 19-21
2 Literature Review 21-38
2.1 Review of general education 21-30
2.1.1 The nature and philosophy of general education 22-25
2.1.2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general education 25-26
2.1.3 The national feature of general education 26-30
2.2 Viewpoints on native culture as the content of English learning 30-32
2.3 Current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f cultural teaching and teaching models in China 32-38
2.3.1 Productive Bilingualism 32-33
2.3.2 Intercultur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ramework 33-35
2.3.3 Native culture-bas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odel 35-38
3 Native-culture-oriented English Teaching Model 38-59
3.1 The framework of the native-culture-oriented English teaching model 39-41
3.2 Teaching content 41-50
3.2.1 Teaching materials in HIFN 42-44
3.2.2 Materials on Chinese culture supplemented to the textbook 44-48
3.2.3 Elaboration on the supplementing of the materials 48-50
3.3 Sample teaching 50-59
3.3.1 Sample Ⅰ A unit conducted in the EA SA procedure 50-53
3.3.2 Sample Ⅱ A unit conducted in the EASAS procedure 53-59
4 Research Findings 59-69
4.1 A summary of the state of th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59-61
4.2 Feedbacks from the students 61-65
4.2.1 Greater interests and stronger incentives in learning College English 61-62
4.2.2 More confidence in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62-63
4.2.3 Reservations about the teaching content 63-64
4.2.4 Disapproval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64-65
4.3 Problems remained 65-69
4.3.1 Problems relating to the model 65-66
4.3.2 Problems relating to the teaching content 66-67
4.3.3 Problems relating to the teacher 67-69
5. Conclusion 69-72
Bibliography 72-76
Appendix 76-77
学术论文网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