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题名】董希文艺术思想源流与实践
【摘要】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董希文的艺术履历无疑是油画家中的一个特例。董希文从小生活在一个奉中国传统文化规范为圭臬的家庭,然而青年时代却选择了油画这一外来画种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身为一名油画专业的学子,却与正当其时流行艺术样式保持了极大距离,在时代的文艺洪流中立定独立思考的精神;身为油画家,却从未有海外学习的经历;《开国大典》的盛誉之下,仍然探索着多重画风,践行着油画民族化的时代理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一己之力对被误读的“苏派”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修正;即使在浩劫中罹患绝症的情况下,仍然对油画中国风的形成充满信心。这是何等落拓的胸怀,又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境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董希文无疑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块丰碑!笔者正是怀着这种崇敬之情完成这篇论文的。文章主干共分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含五个章节。第一部分(导论)是本选题学术史梳理,充分关注以往研究成果对当前研究工作的借鉴意义;第二部分的五个章节是遵循董希文艺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逐渐展开的,每个章节又有各自需要回答的阶段性问题。在寻求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多出发生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误读。五个章节的论证任务合而为一,即是本文的写作动机:董希文艺术思想形成对当下中国美术发展的启示意义。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当前,在“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深入推广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董希文曾经力倡的民族性绘画思想正当其时。因此,将董希文作为一个艺术家个案再度进行进行深入研究显然是必要的。
【关键词】 董希文; 油画; 民族化;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 启示;
内容摘要 5-6
Abstract 6
导论 董希文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0-22
第一节 董希文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11-19
1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归纳 11-14
2 对已有研究资料的评述 14-19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19-22
1 研究目的 19-20
2 研究方法 20-22
第一章 沪、苏、杭地区文化传统中的外来因素——董希文艺术思想发生的社会基础 22-56
第一节 董希文艺术思想萌芽的社会基础 25-45
1 便利的交通使得二十世纪初沪、苏、杭作为一个区域共同体存在成为可能 27-36
2 从董希文的几张西装照看二十世纪初沪、苏、杭地区的文艺风尚 36-45
第二节 二十世纪初沪、苏、杭地区的油画发展 45-56
1 早期“油画”在中国的传播 45-47
2 近代美术史中上海地区油画发展及其特征 47-56
第二章 辗转就学于苏州美专、杭州艺专、上海美专——董希文艺术思想的萌芽 56-86
第一节 1928——1933年间沪、苏、杭地区的油画的发展 58-62
第二节 1933——1939年间董希文就读的学校和师承 62-86
1 颜文樑和苏州美专 62-69
2 林风眠、常书鸿、李超士和杭州艺专 69-77
3 刘海粟和上海美专 77-86
第三章 抗战期间的“南迁”与“西行”——董希文艺术思想的初步形成 86-130
第一节 战争条件下现实主义绘画逐渐成为主流 88-96
第二节 向水墨画转型是抗战条件下发生在油画家群体中的新现象 96-100
第三节 “南迁”成为学院画家与社会深度沟通的契机 100-106
第四节 “抗战”背景下重庆文艺界关于“民族化”的论争 106-112
第五节 “西行”成为当时众多画家的主动选择 112-126
第六节 “向西部去”成为“抗战”中后期很多画家的共同选择 126-130
第四章 从《戈壁驼影》到《开国大典》——董希文艺术思想的成功实践 130-165
第一节 初到北平积极参与文化艺术界的活动 131-145
第二节 《开国大典》的成功实践 145-165
1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文艺思潮 145-151
2 众多画家广泛参与的“新年画创作运动” 151-156
3 《开国大典》的成功实践 156-165
第五章 “民族化”作为时代主旋律的高扬——董希文艺术思想的成熟与推广 165-247
第一节 新中国文艺理论体系中“民族化”概念 167-195
1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化”概念形成中的引导作用 167-172
2 以江丰和蔡若虹为代表的文艺家群体围绕"民族化”展开的论争 172-186
3 “民族化”过程中的“苏派”因素 186-195
第二节 1954——1962年间董希文的主要艺术实践 195-211
1 从《祁连山的早晨》看董希文的对“中国画”的理解 195-199
2 董希文的三次藏区写生 199-211
第三节 董希文的教学实践 211-247
1 形成有特色的油画教学成为时代的必需 211-216
2 董希文工作室的教学实践 216-225
3 从袁运生的《水乡记忆》看董希文的教学实践 225-232
4 董希文的壁画教学实践 232-239
5 董希文和外国画家 239-247
结论 247-249
参考文献 249-254
附录 254-298
1 董希文年表 254-258
2 董希文著作选辑 258-298
后记 298-299
学术论文网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