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电影业制度变迁与生产力成长 陈共德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66)
[摘要]我国电影长期以来被认为为政治工具、文化阵地,受到政治的干扰。改革开放,释放了电影的商业属性,使电影走出了单一政治价值追求的路径。产业化是当前我国提高电影生产力的主要路径。同时,我国电影发展要结合中国的国情,电影有很强的公共文化属性。我国电影产业,要定位于准私人品产业,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制度创新,解放了我国电影生产力,促进了我国电影的大发展。当然,我国电影与美国好莱坞相比,还很落后,还与文化资源大国的身份不相称,满足不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我国电影生产力总体上有待提高。要通过制度创新,从内容生产、向社会开放、加强市场建设、提供人力和技术保障上寻求我国电影实现大繁荣之路。 [关键词] 电影产业;制度改革;生产力发展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成就是巨大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电影的影响力。正是依靠体制的不断创新,不断地调整电影生产关系,我国电影生产力才得以不断地提高。因此,制度的进步是我国电影发展的动力,是提高我国电影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因素。 一、我国电影业的属性定位 1、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电影观念 电影自传入中国起,作为一个新兴的娱乐形式,一出现就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但是,建国后,长久以来电影被看作我国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我们强调电影的教育宣传功能,弱视甚而忽视其商品功能和娱乐功能。整个电影行业更多体现了文化行业色彩,不具备产业特征。 前苏联人的电影观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一切艺术形式中,电影对我们是最重要的”、“它是教育群众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等名言经常在报刊上出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大会上,厂长于伶[1]宣布:“我们得到中央的指示,电影事业在中央各部门的事业中,今后要占一个极重要的地位。”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的黄源说:“拿战争来讲,文工团好比步兵,电影却好似文化部门中的机械化兵团。”在《目前电影艺术的做法》一文中,电影艺术家史东山也认为:“今后我们要担负全中国广大地区的宣传教育工作,也就应该加强利用电影这机械化的武器了。” 计划经济年代,其主要特征为文化的中国电影正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创建社会主义电影文化,并使其在创建社会主义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国电影的目的,电影的经济、美学和技术因素都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一目的。在创建新文化工作中,电影这一现代媒介的教育宣传功能得到了人们极大的重视。人们用“宣传”、“教育”概念来理解电影。而中国电影的经济性、商业性是第二位的,政府和艺术家们都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学术论文网Tag:代写论文 论文发表 代发论文 职称论文发表 艺术论文代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