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章题目是论文逻辑进程源头,围绕主线展开论文要做到两点:其一,逻辑进程与所论问题的历史发展大体一致。这叫“逻辑与历史一致”,论文的逻辑结构按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逐层展开,要把历史起点作为论文的逻辑起点;把历史进程作为展开论文的逻辑进程;逻辑的终点达到此问题的前沿,反映最新水平,反映自己的独创、首创、新创内容。其二,用“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展开中心命题,逐层逐步,递进深人地展开,对中心概念、主题论证做到逐层丰富、完整、充实。此外,在写作中,要善于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正确地运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上述原则不仅是写论文的方法,也是对文章评价的方法。 (3)对中心和亮点多角度、多层次地“烘托”。撰写学位论文时,要抓住中心命题,按“逻辑与历史统一”、“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去展开命题,在论证过程中,要用科学事实、前人研究的重大成果、名人论断、名言警句、有关事实的数理统计、统计曲线、统计图表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烘托中心,反衬中心和亮点,增强文章的逻辑力、说服力、感染力。 六、论文的后记、致谢 论文的后记、致谢是学位论文的必要的辅文。撰写时,文字要尽量简洁明快,言简意赅。后记一般应简要写明成文过程;致谢则要对帮助过、指导过自己的先生、前辈、同学致谢。学位论文的后记和致谢,不仅仅是必要的辅文,写好了还能表达作者的良好风范、道德人格,是“文德”成熟的展现。 七、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必须有充足、齐备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作为学位论文的重要辅文,是由科学文化的继承性决定的。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需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的直接感知,通过直接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获得直接知识,但更重要的、大量的是学习运用前人已获得并被证明正确的知识,这就是间接知识,而这种间接知识,都以各种文献的形式传承了下来,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学位申请者,必须充分进行文献研究,并把文献作为辅文列于文后。 (1)作者在对论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与论文相关的“文献系统”(文献树)。作者首先应围绕自己的选题,阅读相关、相近的权威文献,其中最权威、最新的文献,就是论文的一级文献:Al,AZ,A3.··…;每个一级文献后,必然有更多的文献:Bl,BZ,B3.··…这是论文的二级文献;二级文献后面还有更多的三级文献:Cl,CZ,C3……。依此类推,形成一个由近及远,由少到多,并包揽无遗的文献系统,此系统俗称“文献树”。 (2)分类。在参考文献中,要把中外文的文章、著作、网址分类列出,尽可能按由近及远的年代排列。 (3)开列文献要规范,一般排列的顺序为:作者、文章、杂志(或书)、出版者、出版者地点、出版年代等等。 (4)突出重点。重要文献要突出,重点文献是论文的“核心文献”或“支撑性文献”,要放在突出位置,突出的办法是“引某些段落,精妙理论”放在该文献的下面(有的论文还把几句文献摘录放在论文前,规范的是放在后边的文献中),以示此文献与其他文献的不同。 (5)学位论文的引语、引文多采取“页下注”方式,一般不采取“随文注”和“文后注”,目的是方便阅读,但在采用文献、引语的页下注时,要符合规范。 八、论文附件
为使论文完整丰满,有时在文后配置一些附件,主要有以下四类:①阶段性成果;②所承担的相关相近的研究项目;③围绕此论文中心发表过的文章;④围绕此课题的有关调研和调研报告。配置附件的目的是支撑论文,强化成果,扩大学术影响。 (l)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可把论文浓缩发表或拆零发表,正式发表的部分可支持论文,同时做到早出成果。 (2)学位论文完成后的进一步开发。①将论文内容再研究、充实、调整、提高,精修精改,重新发表、浓缩发表、拆零发表均可。②将论文内容经过充实、修改后出专著。③延伸其他与学位论文相关相近项目,从而多角度延续取得的成果。 总之,撰写学位论文,至少包含四项内容,即:①学习过程;②进行研究性学习;③是对学位申请者的教学环节;④是学位申请者进人学界的里程碑。因此,所有的学位申请者和导师,都应充分重视,应以对申请者本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文化传承积累负责的精神,精心组织,认真完成。 (王德胜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注释与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网Tag:代写论文 写作指导 文献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