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与谢新洲有直145 接合作关系的作者也大部分在北京大学学习过,如李娜、张燕等,团队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情报关键技术与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大学秦铁辉团体共有20 人构成,其中大部分子节点都是曾经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 系学习,是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如罗超、王琳、鲁小江、杨薇薇等, 还有目前就职于北京大学的教师,如仝丽娟等,主要是师生间、院系内的合作,有利于本校 150 的交流与合作,但是本校与外校的研究合作明显较少。近年来,此团体对人际网络与竞争情 报的关系研究较多,在优化竞争情报活动中的人际网络、提升企业竞争力研究方面取得很多 成果。 武汉大学张玉峰团体有15 位构成,各子节点大部分是来自武汉大学,有武汉大学毕业 的硕士、博士,还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系的教师,如王翠波是武汉大学毕业的博士,目前就 155 职于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一直从事于竞争情报方面的研究,吴金红是武汉大学情报学博 士,目前就职于武汉经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邓胜利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目前 在职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系。此团队主要研究企业竞争情报的挖掘和采集。 这三个团体通过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李艳、晏创业、刘佳,毕业于南开大学的马德辉等人 联系在一起,如图4 所示。 160 图4 包昌火团体、秦铁辉团体和张玉峰团体 3.2.3 吴晓伟团体 吴晓伟团体中,较为核心的几个作者有吴晓伟、徐福缘、李丹、张翠英、宋新平,吴晓 伟来自上海商学院商业竞争情报研究所,宋新平来自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徐福缘毕业于 165 上海理工大学,李丹来自上海商学院、张翠英来自山西大学管理学院,如图5 所示。此团体 不同机构间的合作较多,有利于不同机构间的合作交流,研究集中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企 业竞争情报机制和人际竞争情报等方面。 图5 吴晓伟团体 170 3.2.4 梁战平团体 图6 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梁战平为核心,除此之外较为核心的作者还有梁战平的学 生王克平,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陈峰。此团体作者大多曾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学习过, 或者就职于信息研究所,如与陈峰合作较为密切的赵筱媛、郑彦宁等,主要对竞争情报方法 和竞争情报战略进行研究。 175 图6 梁战平团体 3.2.5 王曰芬团体 这个团队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南京理工大学的王曰芬,合作主要集中在本校师生之间。此 团队主要对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和人际竞争情报网络进行研究。 180 图7 王曰芬团体 4 总结 对我国竞争情报领域的合著网络进行分析,分析的研究基础是合著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属于社会人际关系研究的范畴,通过可视化的“图”,探讨和发现创新团队,促进组织知识的 185 流通和共享,对情报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对竞争情报领域论文合著者进行整体分析,得出合著网络是一个无标度网络;其次 对竞争情报领域学术团体网络图进行整体探讨,主要围绕“密度”、“中心性”、“群聚系数”、 和“直径”等基本指标进行分析,发现竞争情报领域主要学术团体网络的整体特征;最后对竞 争情报学术团体中的8 个主要子团体进行分析和探讨,挖掘信息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整体的合作网分析190 ,发现此网络具有无标度性,说明我国竞争情报领域的总体合 作程度不高,基本呈分散状态。对学术团体整体网络进行分析,发现密度和群聚系数仅为 0.0064 和0.042,直径为1.971,说明此领域作者的合作意愿相对薄弱,结构洞较多,作者间 的合作需要通过部分其他作者作为中介进行,但是虽然合作网络存在大量的结构洞,但是两 两发生关系平均只需要2 个作者即可实现,具有很强的合作便利性。对子团体进行分析,发 195 现有些学术带头人虽然发表大量论文,但是与其它带头人的交流合作很少,因此要不断加强 学术带头人间的交流和合作,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促进我国竞争情报的发展;除此之外很多 团体仅仅局限在同一科研机构内部的合作,跨机构和地域的合作较少,要不断加强地域间、 机构间的合作,才能最大程度的促进知识的共享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200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刘军. 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 周云峰,罗志会. 我国竞争情报发展现状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2):87-90. [3] 王来华. 舆情研究概论[M].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 闫明,张利华. 基于SNA 的中国创新管理学术群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8):190-194. [5] 陈华,张明林. 提升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技术知识管理系统模型[J]. 洁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74-78. [6] 曹超,盛小平. 社会网络在竞争情报源挖掘中的应用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3):60-62. [7] Stanley Wasserman, Katherine Faust.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8] 徐媛媛,朱庆华.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引文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2):184-188. [9] 姜春林,唐悦,杜维滨等. CSSCI 管理学来源期刊引文网络结构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7):54. [10] 张玉峰,王志芳. 基于内容相似性的论坛用户社会网络挖掘[J]. 情报杂志,2010,29(8):125-130. [11] 罗家德. 社会网络分析讲义[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71-175. [12] 吴晓伟,楼文高.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企业合作竞争研究及其实证分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5):52-57. 学术论文网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