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壮族及其先民自古就在华南——珠江流域生息繁衍,他们是广西乃至整个岭南地区最早的土著,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的主体很少迁徙的民族之一。壮族经历了先秦远古时代的自主发展、秦汉乃至民国时期在中央政权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中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三个阶段。在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壮民族历经了“与越杂处”、“和辑百越”、“羁縻制度”、“土司制度”、“改土归流”等由历代中央王朝推行的强权措施,进而引起了在其文化形成过程中不断的整合、变迁,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质。壮族传统聚落和民居作为壮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的载体对于研究壮族社会历史文化、揭示壮族与其他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影响颇具意义。长期以来,壮族作为一个汉化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其传统聚落、民居建筑的研究并未受到与其人口数量对等的重视。又由于其多与其他少数民族聚居而使得其自身文化特性未得到充分的辨析与挖掘,这也是研究的难度所在。本文从民族学和自然、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基于对壮族地区人文与自然背景的全面分析,以聚落形态、建筑平面型制与构架类型作为依据,采用了文化圈属的分类方法,对广西壮族人居建筑文化进行了区划,分为:桂西北干栏区、桂西及桂西南干栏区、桂西中部次生干栏区与桂东地居区四大分区。同时,总结了建筑文化分区的真正原因在于:山形走势、气候与植被、族群与风俗习惯、流域与文化传播等诸多方面的地域差别。在建筑文化分区的基础上,剖析了各分区壮族传统聚落的差异与共性,对聚落空间形态、空间意向、公共建筑进行了分类总结,并将壮族传统聚落分别与广西地域内的侗族、汉族聚落做对比研究,廓清其特征。从平面入户方式与空间格局、结构特点、立面特征等方面深入阐述了四个分区民居建筑的特点并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壮族传统民居的建筑学基因,分析壮族民居差异化背后的族群、建筑技术与文化传播等方面的诸多差别,并对壮族民居演变的内在机理进行剖析。本文还对壮族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建造文化和营建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进而总结传统聚落及民居保护与开发的意义,并就广西境内壮族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得失做出总结与归纳,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原则与策略。
【关键词】 建筑文化分区; 聚落; 干栏; 建造文化;
摘要 5-6
Abstract 6-7
第一章 绪论 13-33
1.1 研究的意义 13-15
1.1.1 干栏遗构,百越余韵 14
1.1.2 壮汉交汇,涵化汉化 14-15
1.1.3 保护历史,赓续传统 15
1.2 研究的范围 15-18
1.2.1 空间界域 15-17
1.2.2 族群范畴 17-18
1.3 研究的对象 18-19
1.3.1 聚落 18-19
1.3.2 民居 19
1.4 相关研究现状 19-28
1.4.1 国外传统聚落及乡土建筑研究概况 19-25
1.4.2 我国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概况 25-27
1.4.3 广西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概况 27-28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28-32
1.5.1 研究内容框架 28-30
1.5.2 研究方法 30-32
1.6 本章小结 32-33
第二章 广西壮族人居文化背景研究 33-67
2.1 自然环境背景 34-39
2.1.1 地形地貌 34-38
2.1.2 气候特点 38-39
2.2 历史文化背景 39-62
2.2.1 壮族自主发展时期历史文化 39-46
2.2.2 中央王朝统治时期历史文化 46-62
2.3 广西壮族文化特点 62-65
2.3.1 信仰多元化 62
2.3.2 语言多元化 62-63
2.3.3 区域发展不平衡 63-65
2.4 本章小结 65-67
第三章 广西壮族人居建筑文化区域分布 67-101
3.1 广西壮族文化分区 67-69
3.2 广西壮族人居建筑文化区划 69-98
3.2.1 建筑文化分区的原因 69-79
3.2.2 建筑文化分区的依据 79-80
3.2.3 壮族人居建筑文化区划 80-97
3.2.4 壮族人居建筑文化各分区比较 97-98
3.3 建筑文化分区特点总结 98-100
3.4 本章小结 100-101
第四章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类型及特点 101-141
4.1 壮族传统聚落的类型 101-106
4.1.1 桂西北干栏区壮族传统聚落 101-104
4.1.2 桂西及桂西南干栏区壮族传统聚落 104-105
4.1.3 桂中西部次生干栏区壮族传统聚落 105-106
4.1.4 桂东地居区壮族传统聚落 106
4.2 壮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 106-112
4.2.1 聚落空间形态 107-109
4.2.2 聚落空间要素 109-112
4.3 壮族传统聚落空间意向 112-126
4.3.1 传统聚落生态意向 112-118
4.3.2 聚落文化意向 118-126
4.4 壮族传统聚落公共建筑 126-134
4.4.1 寨门 127-128
4.4.2 风雨桥 128-130
4.4.3 凉亭 130-131
4.4.4 谷仓 131-132
4.4.5 祠堂 132-134
4.4.6 土地庙 134
4.5 壮族与广西其他民族传统聚落比较研究 134-139
4.5.1 壮侗族传统聚落比较 134-137
4.5.2 壮汉族传统聚落比较 137-139
4.6 本章小结 139-141
第五章 广西壮族民居类型及特点 141-209
5.1 壮族民居基本特点 141-158
5.1.1 干栏文化 141-145
5.1.2 壮族民居平面构成 145-155
5.1.3 壮族民居结构形式 155-158
5.2 桂西北干栏区壮族民居 158-165
5.2.1 平面特色 158-162
5.2.2 结构特点 162-164
5.2.3 民居立面 164-165
5.3 桂西及桂西南干栏区壮族民居 165-171
5.3.1 平面特色 165-167
5.3.2 结构特点 167-170
5.3.3 民居立面 170-171
5.4 桂中西部次生干栏区壮族民居 171-175
5.4.1 平面特色 171-173
5.4.2 结构特点 173-174
5.4.3 民居立面 174-175
5.5 桂东地居区壮族民居 175-185
5.5.1 平面特色 176-182
5.5.2 结构特点 182-184
5.5.3 民居立面 184-185
5.6 壮侗传统干栏民居比较研究 185-189
5.6.1 平面型制 185-187
5.6.2 结构构架 187-188
5.6.3 结论 188-189
5.7 壮族民居的演变 189-206
5.7.1 壮族民居平面形式的演变 189-201
5.7.2 壮族民居结构形式的演变 201-206
5.8 本章小结 206-209
第六章 广西壮族民居建造文化与经验 209-241
6.1 壮族民居装饰 209-214
6.1.1 屋脊 209-211
6.1.2 挑手 211-212
6.1.3 其他檐下构件 212-213
6.1.4 柱础 213-214
6.1.5 门窗及栏杆 214
6.2 壮族民居建造文化 214-222
6.2.1 营造过程 215-221
6.2.2 鲁班尺与丈杆 221-222
6.3 壮族民居营建经验 222-239
6.3.1 壮族民居气候的适应性 222-226
6.3.2 壮族民居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226-229
6.3.3 壮族民居建材与构造 229-239
6.4 本章小结 239-241
第七章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保护与发展 241-270
7.1 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保护与发展的价值 241-243
7.1.1 历史价值 241-242
7.1.2 文化价值 242
7.1.3 建筑学价值 242-243
7.2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现状及类型 243-245
7.2.1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和民居现状特点 243-244
7.2.2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和民居的遗存类型 244-245
7.3 壮族传统聚落和民居保护与发展的实例 245-262
7.3.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冲突——龙脊村古壮寨 245-252
7.3.2 旅游业带来的困惑——吞力屯 252-255
7.3.3 整体搬迁后的文化失落——那雷屯 255-257
7.3.4 传统的维系与生活的变革——达文屯 257-262
7.4 保护与发展的原则与策略 262-269
7.4.1 保护的对象和范围 262-263
7.4.2 保护的基本原则 263-264
7.4.3 保护和发展的策略 264-269
7.5 本章小结 269-270
结语 270-272
参考文献 272-277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77-278
致谢 278-280
附件 280
学术论文网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