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恢复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依托山西阳泉煤业集团公司280煤矸石山的生态修复项目,对煤矸石山的理化性质、水分动态和植被状况进行了监测和研究,分析了在煤矸石山进行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对这些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煤矸石山坡面的混合覆盖模式;通过研究各种采用新型混合覆盖的样地对煤矸石山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的影响,并与传统覆土的覆盖模式进行对比,筛选出最优的混合覆盖模式。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主要制约因素对280煤矸石山的水分状况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对煤矸石山进行覆土治理不利于煤矸石山的保水,覆土煤矸石山的水分状况远低于裸露煤矸石山,对植被的生长形成干旱胁迫;对280煤矸石山的酸碱状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裸露矸石地区的土壤呈强酸性,严重阻碍了植物的生长,但经过覆土以后,表层覆土的性质与原始取土点原土的性质基本相同,可以供植物生长,黄土能够很好的改良土壤的酸碱度;对280煤矸石山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无论是裸露的矸石山,还是通过传统覆土治理的煤矸石山,土壤侵蚀都很严重,是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素;对280煤矸石的盐分状况进行测定,从测定结果可以看出,无论裸露的矸石山表层,还是覆土的矸石山表层,其盐含量都很高,均达到了3%以上,几乎超过了所有植被可以忍受的极限。2.煤矸石山植被恢复抗性植物种的筛选在山西阳泉280煤矸石山试验点,根据抗旱、耐盐碱和对煤矸石风化物的适应的要求,筛选出了适合在煤矸石山生态修复中使用的植物为:华北卫矛、侧柏、杜松、连翘、爬山虎、山杏、高羊茅、刺槐、紫穗槐、马齿苋、白皮松、胡颓子、桧柏、柠条、杠柳、山荞麦、红叶小檗等。3.坡面覆盖对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的影响采用黄土和煤矸石混合覆盖的新型坡面覆盖方式具有良好保水保土效益,而且能很好的改善煤矸石风化物的酸性环境,可使煤矸石山的酸碱性接近正常黄土的水平。混合覆盖对煤矸石山土壤的养分状况和盐分状况作用不明显,要想使其更好的恢复植被,需要寻求别的方法继续对煤矸石山的土壤环境进行改良。在煤矸石与黄土混合覆盖模式下植物生长良好,并且在0.15-0.25m矸石覆盖间隔,35%-45%的煤矸石覆盖率,植被恢复状况最优。
【关键词】 煤矸石; 坡面覆盖; 植被恢复;
摘要 3-4
ABSTRACT 4-5
1 引言 8-18
1.1 研究背景 8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9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9-18
1.3.1 国外研究现状 9-12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2-17
1.3.3 存在的问题 17-18
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8-21
2.1 研究内容 18
2.1.1 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18
2.1.2 抗性植物种的选择 18
2.1.3 煤矸石山混合坡面覆盖方式设计 18
2.1.4 混合煤矸石山覆盖方式对煤矸石山改良效果研究 18
2.2 研究方法 18-19
2.2.1 煤矸石山植被恢复主要制约因素的分析方法 18-19
2.2.2 抗性植物种的选择方法 19
2.2.3 混合覆盖对土壤性状的改良 19
2.2.4 混合覆盖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19
2.3 技术路线 19-21
3 研究区域概况 21-27
3.1 阳泉市概况 21-23
3.1.1 地形地貌 21
3.1.2 气候水文 21-22
3.1.3 土壤特征 22
3.1.4 植被状况 22-23
3.1.5 社会经济条件 23
3.2 实验区煤矸石山概况 23-27
3.2.1 实验区煤矸石山的植被状况 23-24
3.2.2 研究区煤矸石山的降雨特征 24-27
4 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影响因素及植物种的选择 27-40
4.1 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27-34
4.1.1 干旱对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影响 27-28
4.1.2 强酸对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影响 28-30
4.1.3 水土流失对植被构建的危害 30-31
4.1.4 盐对植物生长的危害 31-33
4.1.5 养分贫瘠对植物生长的危害 33-34
4.2 抗性植物种的选择 34-40
4.2.1 耐旱植物种的选择 34-35
4.2.2 耐盐植物的选择 35-37
4.2.3 煤矸石山适生植物种的选择 37-40
5 坡面覆盖对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的影响 40-48
5.1 煤矸石山坡面混合覆盖方式的设计 40
5.2 坡面覆盖对土壤性状的改良 40-46
5.2.1 坡面覆盖对土壤水分状况的改良 41-43
5.2.2 坡面覆盖对土壤酸性的改良 43-44
5.2.3 坡面覆盖对盐渍土的改良 44-45
5.2.4 坡面覆盖对土壤侵蚀状况的改良 45-46
5.3 坡面覆盖的植被恢复情况 46-48
6 结论和讨论 48-49
6.1 结论 48
6.2 有待解决的问题 48-49
参考文献 49-54
个人简介 54-55
导师简介(1) 55-56
导师简介(2) 56-57
获得成果目录 57-58
致谢 58
学术论文网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