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分析政府补贴的影响,我们首先比较补贴前后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差异。当政府为产品提供价格补贴后: (1)产品的零售价格较补贴前出现了下降,即 145 2121(21)1spcspc (22) (2)零售商和制造商的最优利润同时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相同,即 1111111()1RMsssRMccs (23) 通过上述结论,我们对政府补贴的影响取得了初步的认识。 首先,式(22)可能有些出人意料。人们一般会认为一旦政府提供了价格补贴,厂商们150 就会相应提高售价,蚕食掉部分本应给予消费者的补贴优惠。然而我们的模型却显示,零售商会进一步降低零售价,以充分利用政府补贴所带来的销量上的提升,从而最大化自身利润。观察家电市场可以发现,很多产品在出售时会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再加上厂商的降价促销,提供厂商与政府的“双补贴”[13][14]。因此,消费者的确能够从政策中获益。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虽然政府的价格补贴在操作上是对终端的零售价格给予折扣,但实际上制造商同零155 售商一样从政府补贴中获益,而且二者的利润是以同一比例上升的。可以说,政府的价格补贴在提振整个产业链的同时,并没有扰乱零售商与制造商原有的竞争格局,体现了政策的公平性。另外,补贴额度越高,厂商从中获得的收益也越大。 通过上面的分析与结论,我们直觉上会认为政府补贴或多或少会提高整体供应链的效率,起到协调渠道的作用,毕竟补贴提供后整个供应链的利润取得了增加。但需要指出的是,160 当政府补贴被提供之后,衡量渠道效率的标杆也就不同了,不再是1.1中集中决策下的整体绩效。 我们现在考虑提供补贴后零售商与制造商集中决策的情况,渠道的联合利润表示为: 0(1)()()stpcps (24) 得到厂商制定的最优价格与实现的最优利润分别是: 165 01scsp (25) 101(1)(1)()stcs (26) 现在将提供补贴后零售商和制造商集中决策下渠道的整体绩效作为衡量标杆,政府的价格补贴实际上并不能起到协调供应链的作用,如下: 11100(21)(1)1ss (27) 170 可以看到,虽然厂商在提供补贴后利润都取得了增长,但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与提供补贴前相比保持不变。这是因为提供补贴后整个供应链的利润水平上升了,而且变化幅度与分散决策的情况相同。因此,政府补贴所带来的利润增长完全要归功于补贴带来的需求增加,而非供应链效率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需求函数是线性形式,q=a-bp,对政府补贴的作用进行类似的研究,175 可以得到与以上基本一致的结论。唯一的不同是线性需求函数下产品的市场零售商会上升,但扣去政府补贴后的实际价格会出现下降。这一差异实质上是由需求曲线的特性所决定的。在线性需求假设下,单位降价所带来的需求增加是常数;而本文的需求条件下,同等降价幅度所带来的需求增量是递增的。因此本文模型中厂商的最优策略是进一步降价,而面对线性需求的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会选择提价。这说明厂商在政府提供补贴后的定价策略在180 客观上受到补贴对象需求特性的制约。政府在选择补贴对象时若能对产品的需求性质进行适当把握,便可以从本质上避免厂商的潜在提价行为,防止消费者的实惠被厂商所侵蚀。 1.3 对价格补贴s的探讨 政府对产品实行的价格补贴作为政府的财政手段之一,对提振整个产业的发展,刺激消费需求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提供补贴也必然会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与负担。那么,185 政府如何制定补贴政策才能在现有的财政能力范围内更有效地达到刺激消费的目标?下面我们将提供一套确定补贴额度s的机制以模拟政府的财政决策。 在本轮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政府的价格补贴旨在拉动国内需求与消费,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度。这里,我们假设政府政策为单一目标,即最大化产品的总消费额。政府提供价格补贴后,该产品实现的消费额可表达为: 190 22(1)1112(21)()()(1)()ssscspqppscs (28) 政府制定补贴额度s以使消费最大化。 同时假设用于提供补贴的财政收入完全来自企业上缴的所得税。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政府的预算可以因此实现分块管理,即不同领域的财政预算不至于相互混杂。这样,政府从企业征收比率为t(t既定)的所得税,同时将这笔收入的用途划归入对产品的价格补贴。则对于195 该类产品,政府的净收益可表达为: 111()[()]()Gsssstpcsps 22(21)()[()]()1(1)tcsscs (29) 在刺激消费的同时政府需要确保预算不至于出现赤字,即保证10Gs。将式(18)代入式(29)并经过简化,得到政府的预算约束为: 200 2(21)[(21)(1)]0tcts (30) 因此以式(28)为目标函数,式(30)为约束条件,我们构造了一个以补贴s为决策变量的非线性规划: 22(1)12(21)max()(1)()θsθθθcθspqαθθcs s.t. 2(21)[(21)(1)]0tcts 205 0s 得到此非线性规划的最优解为: 12(21)(21)(1)tsct (31) 此时政府收支平衡,表明当政府将所得税收入全部投入补贴时,对消费额的刺激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 210 另外一种值得考虑的补贴确定方案是,政府在提供价格补贴的同时最大化自身收益。此时政府在给定的税率t下对s进行决策,并以式(29)最大化为目的,求解得到: 12(21)(1)'(21)(1)tsct (32) 式(32)显示,当且仅当(1)/(21)t时,最优补贴额度大于0,但其明显小于以消费最大化为目标时的补贴额度。此时政府提供价格补贴会实现更多的净收益,即满足215 11GGs(其中11Gt,表示无补贴时政府的净收益)。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当政府提供补贴时,厂商取得利润增长,相应政府的税收水平也会等比例提高。若价格补贴为政府带来的税收增量大于政府所付出的补贴总额,则补贴的实施会改善政府的收益情况。而当(1)/(21)t时,补贴额度设为0,政府不会提供补贴。此时政府所实现的净收益与提供补贴前完全一致。上述结论表明,当税率 t满足一定条件时,若政府按式(32)的原则220 确定补贴s,虽然补贴额度会小于以消费最大化为目标时的额度,但政府在改善供应链利润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财政收入。因此,政府在探讨补贴额度的确定机制时可以考虑这一原则,达到兼顾补贴作用与财政收益的效果。 结合本节对价格补贴的探讨,我们这里对补贴的作用与效果做进一步的说明。前面已经得到,价格补贴的实施对供应链的效率没有任何影响。这一结论会使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225 政府的价格补贴是否简单地等同于政府将自己的财政收入转移给厂商,以使厂商获得更多的收益。但根据以上两种补贴确定方案的讨论,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容易验证,两种情况下等 式1111()GGss均不成立,说明政府的价格补贴措施并不等同于直接向企业拨款。甚至当政府以自身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确定补贴额度时,政府可以在提升供应链利润水平的同时使自身财政情况也得以改善。另外,注意到价格补贴的提供不光只为厂商带来了利益,它230 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实际零售价,提升了消费者的效用水平。综上所述,价格补贴作为一种财政工具能够有效提高政府的资金运作能力,使消费者、企业、甚至政府自身同时受益。 2 两个制造商对单零售商的模型分析 235 现在对上一部分中所讨论的模型进行进一步拓展,考虑当一个零售商同时面对两个相互竞争的制造商时的情况。随着大型连锁商(如苏宁、国美等)的出现,目前在家电等一些市场上早已建立了大型连锁零售商寡占、众多制造商竞争的产业链结构。零售商往往利用自己的规模优势在供应链中获取有利地位,而制造商只得相互竞争谋取微薄利润。从局部角度看,一个零售商同时面对几个制造商的局面已成为家电等行业中的一类典型场景。不失一般性,240 本部分考虑存在两个制造商的情形,多制造商的情况可以简单类推。 本部分讨论的目的在于观察不同的供应链结构是否会影响价格补贴的作用,也即前面得到的关于补贴的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 2.1 补贴前厂商博弈的均衡分析 考虑两个生产同质产品的制造商A和B进行产量竞争(价格竞争会使两个制造商的批245 发价同时降至成本价c),以分割市场需求q。他们的生产边际成本相同,边际成本为c。制造商A和B以相同的批发价格w将自己的产品卖给零售商,并由零售商以每单位p的零售价格卖给消费者。值得注意的是,生产同质产品的假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国内的家电市场为例,各品牌的产品在技术、服务上差距很小,异质化程度较低,厂商之间很难再价格上拉开差距。 250 制造商A(边际成本c)零售商消费者(市场需求q=αp-θ)零售价p上游市场下游市场制造商B(边际成本c)产量qA产量qB批发价w 图2 两个制造商对单零售商示意图 博弈的顺序与上一部分相同,制造商首先确定统一的批发价w,零售商根据市场批发价确定零售价p。第二阶段零售商的最优反应如式(5)不变。考虑零售商的反应函数,两255 个制造商实际上面对一个依赖于w的间接需求函数: 11(),..,()1qpwiewq (33) 记制造商A和B的产量分别为qA和qB,则有q=qA+qB。制造商A和B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121()(1)()(1)[()]MAAAAABqtwcqtcqqq(34) 260 121()(1)()(1)[()]MBBBBABqtwcqtcqqq(35) 其中,制造商A和B分别通过确定qA和qB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求解制造商A和B的产量竞争博弈,得到唯一的古诺均衡为: 222(21)(1)[]22ABqqc (36) 确定了制造商的最优决策后,可以轻松地得到均衡的零售价格以及供应链上各方的最优265 利润分别为: 222(21)(1)cp (37) 1222(1)121()()22MMABtc (38) 1221(1)(21)(1)[]2Rtc (39) 此时,供应链的整体利润是: 270 MM12A2B222(1)(31)(21)(1)[](2)Rtc (40) 为了对两个同质制造商进行产量竞争的情况有一个更好地认识,考虑当两个制造商A和B被集中控制的情况。将式(34)和(35)相加,得到两个制造商的联合利润为 21(1)()()(1)[()]()MABABABtwcqqtcqqqq(41) 学术论文网Tag:代写硕士论文 代写论文 代写代发论文 代发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