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试图在全球化语境下,对知青文学潜在的特质:超越性人格以及新英雄主义的分析,主张重建精神规则, 达成价值共识,最终以文学独特的审美身份、形式视角参与到人文精神的重建中来。
[关键词]全球化;知青文学;超越性人格;新英雄主义
二十世纪末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发展的全球化,文化工业使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出售纳入了商业运转,艺术评价尺度被利润原则取代,艺术与非艺术的基本界限逐渐被文化批评的广告形式模糊化。在这样的全球化语境中, 文学又遭遇了“读图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消解, “读图”不仅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阅读习惯而且钝化了读者的语感,虽然网络文学制造了大量的“文学垃圾”,但毕竟它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发展,文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困惑。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对唯政治功利文学模式的反拨策略,出现了先锋写作、新写实、“痞子”文学、身体或欲望写作等等消解性文学写作,当然它们在特定时期的作用应该肯定,作为“个人化写作”的价值也不能否定,但消解不是正面批判,不是积极超越,他所带来的负面性,很容易使我们的精神世界颓败。文学的本质在于精神文化层面,消解只能造成精神虚无主义的危险,诸如欲望主义膨胀、伦理规则无序等等。
所以,曾经是“主流文学”的作家以不同的方式不屑言及崇高、理想,甚至遗忘价值意义的存在,去作一些为了名利的闲适文章,发一些不负责任的议论,文学甚至成了“无拘无束的精神游戏”, 如果福柯说的“话语实践是能够创造现实的”是真的,那么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文学对个人精神方面的价值将趋于虚无,因此,对中国文学的焦虑在全球化语境下也就变得格外强烈;而且人文价值将不断下滑。因此,二十一世纪,应重建精神规则, 规则不是真理,只求达成价值共识,最终以文学独特的审美身份、形式视角参与到人文精神的重建中去。
事实上,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文学氛围中重新返观二十多年来的文学创作历程,会发现,虽然作为类流派的知青文学现象早已结束,然而“永远的知青神话”并没有消解,知青作家们继续恪守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喧哗和躁动的时代,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参与着文学的变革,抗拒着历史虚无主义,展示了他们的精神品格,对新世纪重建精神规则,张扬人文精神极具启示意义。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的“遗忘,绝对的不公正,同时又是绝对的慰籍”。对于“知青情结”的基本内涵早己众所周知,但知青文学中两个深层的特质是当下文学应该特别重视的。
一个是超越性人格,在这里它体现为创作主体的一种眼界,能够不断地把小说格调带入较开阔的境界之中。另一个是新英雄主义, 关注“理想——反叛—价值”的潜在模式,从中挖掘知青文学的精神价值,以求达成共识,为人文精神的重建提供参考。
学术论文网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