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72
三、 地位:以是否符合赞助人的意识形态而定 72-74
第四节 小结 74-76
第二章 译介内容:赞助人确立的经典作品和经典作家 76-114
第一节 译介作品:题材、体裁、作家 77-107
一、 1951-1965:为工农兵服务 77-88
二、 1966-1976:以阶级斗争为纲 88-96
三、 1977-1989:否定“文革”、反思“当代” 96-103
四、 1990-2000:“主旋律”被分化 103-107
第二节 刊物装帧设计:源语国家审美规范 107-109
一、 1951-1965:工农兵生活和斗争 108
二、 1966-1976:全国上下一片红 108
三、 1977-1989:社会主义建设和生活 108-109
四、 1990-2000:社会主义创作和生活 109
第三节 刊物发行周期:随主流意识形态而变 109-111
第四节 小结 111-114
第三章 译介效果:《中国文学》的传播和接受 114-154
第一节 1951-1965:受到意识形态相同国家的欢迎 115-126
一、 以中间读者为主 115-117
二、 亚非拉称赞,欧美批评 117-123
三、 内容重于语言,外国专家的翻译受肯定 123-124
四、 以左派进步书店为主,派遣驻外机构 124-126
第二节 1966-1976: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读者增多 126-132
一、 否定中间读者,以左派读者为主 126-127
二、 读者反应:肯定鲁迅作品,漠视“文革”文学 127-131
三、 内容重于语言 131-132
四、 只靠少数左派书店,撤销驻外机构 132
第三节 1977-1989:欧美国家的专业读者增多 132-146
一、 不分左中右,以国外知识分子和汉学家为主 133
二、 对“新时期”文学的译介褒贬不一 133-141
三、 内容语言并重,专业读者不满非“学者型翻译” 141-142
四、 不分左中右,与所有一般友好书店合作 142-146
第四节 1990-2000:国外读者群流失 146-151
一、 以双语读者和中文读者为主 146
二、 对内容和翻译都不满意 146-148
三、 内容语言并重,专业读者不满“非文学性翻译” 148
四、 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148-151
第五节 小结 151-154
结语 国家对外译介行为:经验教训与启示 154-160
第一节 《中国文学》:半世纪功过谁予评说? 154-156
第二节 国家译介行为:反思与前瞻 156-160
一、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经验教训 156-158
二、 研究不足和前景 158-160
参考文献 160-177
学术论文网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