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贴敷术;临床观察 自200607~200903我们采用颞浅动脉贴敷术治疗1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中男10例,女9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4岁,平均42.1岁。包括烟雾病5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13例,双侧颅内血管普遍狭窄(考虑为大动脉炎)1例。入选标准:(1)CTA、MRA、DSA证实为烟雾病;(2)单侧或双侧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3)临床表现为轻度梗死、一过性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经障碍(RIND);(4)CT或MRI无大面积梗死。排除标准:(1)严重心肺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者;(2)重度完全梗死者。 1.2 临床表现 脑梗死15例中无明显神经系统障碍7例;一侧肢体轻瘫5例(肌力3~4级),伴中枢面瘫2例,言语障碍1例,一侧肢体感觉障碍3例,TIA和RIND各2例。 1.3 辅助检查 CT、MRI显示梗死灶双基底节腔梗6例,右颞叶3例,左颞叶2例,双颞叶1例,左额颞叶1例,右颞顶叶2例,4例无明显梗死灶。12例行脑血管造影,2例行CTA,5例行MRA检查。包括烟雾病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6例(1例双侧),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大脑中动脉合并大脑前动脉狭窄5例,双侧颅内血管普遍狭窄(考虑为大动脉炎)1例 。 1.4 手术方法 用手指触摸或多普勒超声波找出颞浅动脉的行程。沿颞浅动脉行程切开皮肤长8cm,分离颞浅动脉并保持主干6~8cm及两侧5~7mm筋膜完整,同时亦要避免皮瓣过薄而致坏死。将颞肌沿颞浅动脉行程切开,分侧牵开,颅骨钻孔做游离骨瓣,骨窗5cm×5cm。硬膜切开中间一条狭长的开口容纳颞浅动脉,将颞浅动脉缝合到硬膜上令它贴在脑表面,最后骨瓣复位,缝合头皮。 2 结果 19例病人随访时间从1~20个月,平均12.3个月。本组1例大动脉炎病人同时行两侧手术。在7例无明显神经系统障碍病人中,头痛、头晕明显减轻5例,1例稍有减轻,1例无效;5例一侧肢体轻瘫病人中4例肌力恢复至4~5级;3例一侧感觉障碍患者中2例恢复明显。TIA和RIND各2例患者均未再发作且恢复良好。8例行DSA检查均有侧支血管形成,包括4例烟雾病;5例行MRA检查,3例有侧支血管形成。余6例(包括1例烟雾病)未行血管检查。本组19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未见并发症。 3 讨论 颞浅动脉脑表面贴敷术常用于治疗烟雾病,这是由于烟雾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常见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导致多发性脑梗死、脑软化、脑萎缩[1]。而颞浅动脉脑表面贴敷术主要机制为通过颞浅动脉与脑表面血管间建立侧支循环, 直接向缺血的脑组织供血[2]。我们借鉴了颞浅动脉贴敷术的作用机制及手术方式来治疗其他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硬化和动脉炎致血管狭窄。其目的不是针对脑梗死灶,而是通过再生血管直接向缺血的脑组织供血,提高脑血流量,使处于缺血半暗带和所谓艰难灌注区的脑组织得到额外的供血,来改善神经功能,该手术方法简单而且并发症较少。 本组19例患者中16例神经功能明显好转,有效率84.4%。这也得益于我们在选择病例较严格,术前即确定了本组无1例发生过大的完全性卒中。取材病例多以TIA起病,术前无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CT、MRI 检查无大面积脑梗死。针对部分患者术后侧支血管未形成原因考虑为:(1)手术问题:由于个体差异,选择血管较细或术中对于目的血管干扰过大;(2)随访时间较短:有1例术后3个月复查未见侧支血管形成,不排除时间过短;(3)其他原因:病人高凝状态、手术区的术后护理不当等。 本组病例的结果为颞浅动脉脑表面贴敷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尝试,进一步的手术方式、效果评价、机制,有待于深一步的基础研究和大宗病例的随访。
【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网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