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异类相制”理论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 减毒作# 周学平1,周玲玲2,王旭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1072749);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103237110004);国家重点基础 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项目(2011CB505300-06) 作者简介:周学平,(1960-),女,研究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风湿免疫疾病。 E-mail: zxp@njutcm.edu.cn 5 (1.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46; 2.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京 210046) 摘要:复方治疗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依据临床遣药组方实际,在传统“七情”配伍理 论、“君臣佐使”制方原则基础上,提出“异类相制”的观点,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作用。 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主要通过不同性味、不同功效药物的合理配伍,以调其偏性、制其毒性, 10 起到全面兼顾病情、增强药效,又减轻或消除毒性的作用。“异类相制” 配伍减毒的主要方 式有寒热相制、异效相制、扶正制毒。复方配伍减毒的作用机制可从毒性的物质基础、毒性 成分的代谢、毒效相关性等途径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异类相制;中药复方;配伍减毒 0 引言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 辨证立法组方是临床治疗的基本思路。针对临床疾病的 复杂病机及多变证候,采用复法复方治疗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自古至今,有毒中药 因其独特的疗效优势被历代医家所习用,尤其是对于疑难杂病的治疗,通过多种不同药物的 40 合理配伍,每获良效。因此,依据临床遣药组方实际,在传统“七情”配伍理论、“君臣佐 使”制方原则基础上,提出“异类相制”的观点,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作用,并阐释其 机制,使有毒中药的应用达到安全、高效的目的,有着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1 配伍减毒理论溯源 中药配伍是中医临床组方的基础,早在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药有阴阳配 45 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 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不尔勿合用也。”其中所述的“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明确提出了制约药物毒性 的用药配伍关系,被后代医家作为中药配伍减毒的主要理论依据。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 集注》中则有具体药物的配伍应用,如“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 50 耳”。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更详的解释,认为“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杀者, 制彼之毒也”。对于方剂的组成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载有:“主病之谓君,佐君之 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君一臣二、君二臣三佐五、君一臣三佐九……”, 初步阐释了君、臣、佐、使药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本草经集注》指出:“用药犹如立人之 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则气力不周也”;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用药各定分两》云: 55 “为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停者,则各等分也”,进一步论述了君、 臣、佐药的组方用量,以发挥方药的协同治疗作用。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 又说:“圣人为之制方,……或以相辅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故方之 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由此,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发展,中 药“七情”配伍理论和“君臣佐使”制方原则已成为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临床应 60 用而言,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是指一种药 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而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 或用以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可见相畏、相杀和佐制药配伍均能起到减毒的作用。 2 “异类相制” 配伍减毒的主要方式 从方药的临床应用分析,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主要通过不同性味、不同功效药物的合理 65 配伍,以调其偏性、制其毒性,起到全面兼顾病情、增强药效,又减轻或消除毒性的作用, 使“用方有利无弊”,临床治疗安全有效。“异类相制” 配伍减毒的主要方式有寒热相制、 异效相制、扶正制毒。 2.1 寒热相制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之性,临床应用可通过寒性药与热性药的配伍,使其药性得以抑制或 70 随之改变,以达到预期的治疗作用。正如《慎斋医书》所说:“以寒热监制者,是用之而又 畏之也”。《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主治寒实里结的腹痛便秘,方中重用附子之辛热,温里 祛寒,止胁腹冷痛;配以苦寒之大黄,既可监制附子辛热燥烈之毒性,又可使大黄变苦寒为 温下,寒温同用,相反相成。现代有报道临床用附子复方治疗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证属阳微阴 弱者,既有阴虚心损之候,又有脉来缓迟之心阳不济,方中附子温阳强心,生地益阴强心, 75 寒热相制,阴阳相济,伍用生地且可监制附子之毒性。根据临床观察,应用附子复方治疗Ⅲ 度房室传导阻滞,不仅可提高心率,而且对胸闷、纳减等症状的消除和全身情况的改善,均 有明显效果[1]。 2.2 异效相制 每味中药均有多种不同的功效和主治,有毒中药的临床应用往往通过不同的配伍,既可 80 增强药物的疗效,又能消除或减缓药物的毒性和偏性。如《伤寒论》真武汤主治阳虚水泛之 证,方中附子辛热以壮肾阳,使水有所主,配伍白芍敛阴和营,以制附子燥烈之偏性,不致 耗气伤阴。如《寒温条辨》所云:“附子、生姜回阳益卫之物也,可以壮火而制虚邪;白芍 酸以收阴,用白芍者,以小便不利,则知其人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已亏矣,若不用白芍, 以固护其阴,岂能用附子之雄悍乎!”临证治疗顽痹多用附子、川乌、草乌、天南星之类散 85 寒止痛,常配用白芍、熟地、甘草等养血敛阴、柔润甘缓之品,以制川乌类辛烈燥热之性, 使温阳祛寒而无耗伤阴血之弊。马钱子苦寒有大毒,功能通经络、消肿结、止疼痛,善治风 湿顽痹、麻木瘫痪等症,《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其毒甚烈……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 实远胜于它药也。”有医家临床应用马钱子治疗湿热凝结经络之关节肿痛等证,配伍生地、 赤芍清热护阴,以解马钱子之毒性,另加防己、威灵仙、秦先、苍术、冬葵子等,用于治疗 90 顽固性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病,均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2]。 2.3 扶正制毒 临证使用毒性药物者,往往病情顽固,缠绵难愈,病机错杂,正虚邪实并见,而有毒之 品药力虽强,但每易耗散正气,有虚者更虚之虞,配伍补益之剂,可扶正固本以制毒性。如 《伤寒论》之附子汤配人参、《圣济总录》中附子汤配黄芪等治疗阳虚寒湿痹证,故附子用 95 于阳虚寒盛者,可配伍甘温补气之品如人参、黄芪、白术等。研究发现人参能增强机体对有 害刺激的非特异性抵抗力,显著降低附子毒性,并能对抗附子加快心率和易引起心律失常的 毒副作用[3]。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附子在古今方剂中的组成进行分析,因子分析显示益气固 本配伍药组中人参、甘草、白术、茯苓与附子配伍的贡献率大,方如《伤寒论》四逆加人参 汤、《济生续方》参附汤、《伤寒六书》回阳救急汤等[4]。此即《神农本草经集注》所说“世 100 方动用附子,皆须甘草或人参……相配者,正以制其毒故也”。有报道白芍总苷与雷公藤多 苷联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联用组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雷公藤多苷 组疗效,且联用组谷丙转氨酶明显低于雷公藤多苷组[5]。雷公藤《滇南本草》谓其“味辛, 性温,有毒,行十二经络”,功能祛风除湿、消肿止痛、通经活络,擅“治筋骨疼痛、风寒 湿痹、麻木不仁”等,具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白芍养血敛阴、养肝柔肝,具有免疫调节 105 作用,表明白芍与雷公藤配伍合用既能增强疗效,又可降低雷公藤对肝脏的损害。类风湿关 节炎患者多为女性,其病机以肝肾亏虚为本,风湿痰瘀为标,临证常以雷公藤与黄精、生地、 首乌等配伍治疗,标本兼顾,扶正祛邪。 3 “异类相制” 配伍减毒的作用机制 由于有毒中药药性猛烈,应用得当,取效甚捷,而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是亟待解决的 110 关键问题,故有关配伍减毒的研究备受诸多学者的关注,中药复方配伍减毒主要可从毒性的 物质基础、毒性成分的代谢、毒效相关性等途径进行研究探索。如附子与大黄合用,水煎液 中乌头碱的含量随着大黄剂量的增加而减少,并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可能因大黄所含 的鞣质与附子的主要有毒物质乌头碱结合,生成不为肠道所吸收的鞣酸乌头碱盐,从而使其 毒性降低[6]。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赤芍配伍后马钱子的LD50 显著升高,其镇痛作用也明 115 显增强,表明赤芍能降低马钱子的毒性,并可增强其药效,赤芍剂量与减毒、增效强度呈正 相关;与赤芍配伍后,水煎液中马钱子碱的含量显著降低,且在一定范围内与赤芍剂量的增 加成正比,赤芍对马钱子的减毒增效作用可能通过降低马钱子碱含量而减少毒性,又通过赤 芍的协同作用增强疗效[7]。有报道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蟾酥对大鼠心脏的急性毒性及其组 方成麝香保心丸后的配伍减毒机制,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蟾酥的 120 心脏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而含有蟾酥的中药复方(麝香保心丸)能降低其对心脏的毒性作 用,可能通过中药复方间的作用降低了蟾酥的毒性,体现了中药配伍的科学性[8]。 4 结语 中药复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临床病情需要,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组方配伍。 从辨证论治过程来看,临床在确定治法之后,依法遣药组方,通过不同性味、不同功效药物 125 的合理配伍,发挥其相辅相成、相反相制的综合作用。中医学理论是对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 的高度概括总结,“异类相制”理论源于临床,对毒有中药的临床应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术论文网Tag:代写硕士论文 代写MBA论文 代写博士论文 代写医学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