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美国安然、世通等破产舞弊事件的发生,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把上述事件归罪于内部控制的失效,从而导致了美国《2002年上市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又称萨班斯法案)的出台。该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报告内部控制的情况,同时聘请外部审计师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至此,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在美国正式确立,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化浪潮。2008年5月,我国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确立。2010年4月《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正式发布,明确自2011年起,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中实施,并于2012年起在上海深圳A股主板的所有上市公司中实施,要求审计师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由此,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正式开始实施。然而,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确立和实施过程中,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存有较大的争论。这些争论既包括审计技术方法、缺陷评估标准、以及怎样开展整合审计等实务操作层面,也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层面,如内部控制审计对象是企业内部控制本身还是管理层关于内部控制的认定,审计范围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还是全面内部控制,是时点内部控制还是期间内部控制等。尤其是2011年以来,有学者指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为不能独立存在的系统寻找独立存在理由的尴尬境地,更有学者质疑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定位的合理性。基于此,本文认为需要回到审计理论的起点,对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做出理论解释,进而回答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及其实现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对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研究,将有助于解开当前内部控制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各种疑问,系统地构建内部控制审计理论框架,并指导内部控制审计方法论的形成和审计准则规范体系的建设,从而促进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健康发展。这是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所在!基于上述背景和选题,本文是对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其目的是揭示内部控制审计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内部控制审计观,进而研究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及其实现机制,即解决“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对内部控制审计实务操作层面的研究,即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审计是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物,内部控制审计也不例外。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委托代理关系的变迁出发,考察内部控制审计产生的动因;从传统委托代理机制的失灵与修复出发,揭示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本质及其合理性;通过对内部控制及其目标的再认识,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具体含义,进而确立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实现机制,并结合内部控制审计的特殊性提出完善配套措施的建议。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即内部控制审计是传统委托代理监督机制的创新,是对委托代理过程的监督。传统委托代理激励机制是通过经营者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享来实现的,因而相应的监督机制只需要对剩余收益进行核实,即对委托代理结果进行监督,开展财务报表审计。当委托代理关系中各方利益取向发生异化时,仅仅依靠对委托代理结果的监督就不能起到对委托代理关系的监督作用,出现了传统委托代理监督机制的失灵,因此需要对委托代理监督机制进行创新,在对委托代理结果进行监督的基础上,增加对委托代理过程的监督,即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第二,传统委托代理监督机制的失灵来自于委托代理各方利益取向的异化,而这种异化来自于经济制度的创新。从委托方来看,现代金融制度创新,如公司股份制,资产证券化等,使得委托代理关系多极化和委托方多元化。委托代理关系多极化使得处于中间层的受托方同时又是委托方,利益取向变得模糊,而委托方多元化则使得委托方之间利益不完全一致,大股东可能剥削小股东而获利。现代企业制度的创新,如有限责任公司制和保护性破产制度的引入,使得大股东可能通过剥削债权人,为获利而破产。从受托方来看,激励制度的创新,如股票期权制度的引入,使得受托方不再仅仅依赖于剩余收益的分享,而更多地依赖于股票收益。上述委托双方利益取向的异化,造成了传统委托代理监督机制的失灵。第三,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鉴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发表意见。对内部控制及其目标的理解将决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定义,从而决定内部控制审计目标。本文从委托代理关系出发,结合企业契约理论关于企业契约不完备的观点,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契约观,指出内部控制是企业不完全契约的补充。从委托代理关系来看,企业内部控制包括:以所有者为中心的对经营者的控制和以经营者为中心的对各级管理者、员工的控制。按照内部控制契约观,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降低交易费用,即保证康芒斯所称的第二类交易的效率,使其在企业组织中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第四,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实现机制包括三个部分: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内部控制有效性价值判断标准的确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与审计结论的形成、内部控制审计配套保证措施的完善。本文按照内部控制契约观提出了内部控制降低交易费用的三种测度,即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层面、表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测度;按照评价学原理,提出了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定性和定量评价路径,并结合内部控制降低交易费用目标提出了缺陷评估的步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部控制审计结论形成的原则;考虑内部控制审计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审计成本效率和审计报告法律责任的特殊性,提出了完善相关配套保证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 有效性评价; 内部控制有效性; 内部控制审计; 委托代理关系;
摘要 3-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绪论 15-43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理由 15-18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20
第三节 文献综述 20-35
一、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发展的综述 20-30
二、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安排和审计目标的综述 30-35
第四节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35-39
一、 研究思路与框架 35-38
二、 研究内容 38-39
第五节 研究方法 39-40
第六节 研究创新 40-43
第二章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理论解释 43-75
第一节 从委托代理关系到财务报表审计 43-49
一、 委托代理关系的两个基本问题:利益冲突与信息不对称 43-45
二、 委托代理激励机制与委托代理监督机制 45-47
三、 传统委托代理监督机制与财务报表审计 47-49
第二节 经济制度演变与传统委托代理机制的失灵 49-55
一、 经济制度演变与委托方利益取向异化 49-52
二、 经济制度演变与受托方利益取向异化 52-54
三、 委托代理双方利益取向异化导致传统委托代理机制的失灵 54-55
第三节 一种新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对委托代理过程的监督 55-63
一、 委托代理监督机制创新:修复委托代理机制的必然选择 55-57
二、 内部控制审计是对委托代理过程的监督机制 57-63
第四节 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学属性 63-67
一、 内部控制审计是一种外向型管理审计 63-65
二、 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外向型管理审计的可行性 65-67
第五节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化的合理性 67-72
一、 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向社会披露的合理性 67-69
二、 政府强制性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合理性 69-72
本章小结 72-75
第三章 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75-95
第一节 内部控制本质及目标的再认识 75-85
一、 内部控制概念辨析 75-80
二、 内部控制契约观:内部控制本质是企业不完全契约的补充 80-83
三、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降低交易费用 83-85
第二节 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确定 85-88
一、 内部控制审计目标是鉴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发表意见 85-86
二、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鉴证的可行性 86-88
第三节 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实现机制 88-93
一、 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实现机制的理论阐述 88-90
二、 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实现机制的核心环节 90-93
本章小结 93-95
第四章 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内部控制标准 95-117
第一节 内部控制有效性 95-99
一、 内部控制有效的涵义 95-96
二、 内部控制有效的结果观与内部控制有效的过程观 96-99
第二节 基于内部控制契约观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测度分析 99-103
一、 依据降低交易费用作用层面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分解 100-101
二、 依据降低交易费用表现形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分解 101-102
三、 依据降低交易费用运行机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分解 102-103
第三节 内部控制标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价值判断尺度 103-114
一、 国外主要内部控制标准及评价 104-112
二、 我国现行内部控制标准及评价 112-114
本章小结 114-117
第五章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与审计结论形成 117-147
第一节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 117-124
一、 评价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回顾 117-120
二、 内部控制契约观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路径分析 120-124
第二节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定性评价方法 124-129
一、 详细评价法 124-126
二、 风险导向评价法 126-128
三、 现行准则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定性评价路径的运用 128-129
第三节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定量评价方法 129-136
一、 简单的加权平均评价法 130-131
二、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131-136
第四节 基于内部控制契约观的有效性认定与审计结论形成 136-144
一、 内部控制有效性认定与内部控制缺陷评价 136-139
二、 基于内部控制降低交易费用目标的内部控制缺陷评价思路 139-142
三、 内部控制审计结论形成与审计报告 142-144
本章小结 144-147
第六章 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实现的保证措施 147-159
第一节 独立性问题 147-151
一、 影响内部控制审计独立性的特殊因素 147-149
二、 保证内部控制审计独立性的措施 149-151
第二节 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问题 151-152
一、 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挑战 151
二、 提高审计师从事内部控制审计所需专业胜任能力的措施 151-152
第三节 内部控制审计成本与审计质量问题 152-155
一、 内部控制审计成本与审计质量的权衡:来自美国的启示 152-154
二、 提高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的措施 154-155
第四节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法律责任问题 155-157
一、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信息传递与市场影响 155-156
二、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法律责任的不确定性与豁免条款 156-157
本章小结 157-159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59-163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59-161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161-163
附录 163-187
参考文献 187-19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197-198
后记 198
学术论文网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