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次论文主要从泛文学的角度探讨了微博这一新兴文学样式。微型博客(简称微博客或微博,英文nicro-blog)作为一种媒介手段,起源于美国的twitter,是由博客演变来的、建立在web2.0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的微博,在利用新媒介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是文学活动的产物和对象。微博是新的文学形态,是当代文学特别是网络文学的新发展,是文学泛化的具体呈现,是对纯文学的反拨。“纯文学”是一个策略性的概念,有它必然的历史局限性。时间上它经历了近现代的争取文学学科独立,文革后的躲避(政治)意识形态,90年代后排斥商业、大众文化的三种意义指向,具有争取文学学科独立和某种“特殊文体”的内涵。它的文体指向、本质主义和“审美无功利”指向,严重阻碍了我们对微博观察的可能性。所以我们采取泛文学的观察视阈。泛文学是相对于纯文学提出的一个既年轻又古老的概念。通过对传统与现代文学观念的整合、折衷,我们得到文学=文字+审美的文学界定方式。文字和审美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最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通过文字和审美两大属性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文本的文学属性,确定其是不是文学。而微博是文字的,微博是审美的,所以微博是文学的。微博的审美意义继承了过去传统文学的基本内涵,同时也有自己的特征。从文本上看,形态上短、小而窄。文本内容上,则在基本呈现类型和艺术表现手段有着独特的发展。在这里我们主要着重分析梳理了几种常见的新类型、新方式。微博审美意义的生成,也在于微博文本外围的文学环境,包括科技支持、大众阅读心理变化以及文学泛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趋势等。微博的外围世界,要么提供微博审美意义生成的条件,要么直接构成审美体验。它们与微博自身一同作用于微博审美的可能性和最终结果。微博体现当代文学的泛化,是对传统文学观的极大程度上的回归,上承“为人生而艺术的”传统艺术精神,是对纯文学观念超越与丰富,其中蕴含着浓郁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其本质则是当下中国文学话语权的再分配。对微博及泛文学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还在于,对文学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具体文学实践的基础上,避免文学理论的自我繁殖。另外应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文学理论观念,并仔细甄别和借鉴国外理论成果,做到开放而不盲从,从而得出符合时代个性、地域个性的文学理论。
【关键词】 微博; 泛文学; 纯文学; 文字; 审美;
摘要 3-4
Abstract 4
目录 5-7
引论 7-10
一、微博概述 10-15
(一) 微博是什么 10-11
1. 微博的产生 10
2. 微博的特点 10-11
3. “微博”的三重涵义 11
(二) 微博的地位及意义 11-13
1. 微博是新的文学形态,当代文学的新发展 12
2. 微博是网络文学的新发展 12-13
3. 微博是文学泛化的具体呈现,是对纯文学的提问与反拨 13
小结 13-15
二、微博与纯文学的矛盾 15-24
(一) 纯文学的内涵及其局限性 16-22
1. 纯文学的内涵:三个历史性指向 16-18
2. 纯文学的两重含义 18-20
3. 纯文学的局限性 20-22
(二) 微博文学等当代文学实践的复杂性 22-23
小结 23-24
三、泛文学与作为泛文学的微博的文学属性 24-32
(一) 所谓泛文学 24-30
1. 作为纯文学的对立面的泛文学 24-26
2. 文学泛化的层面 26-27
3. 文学=文字+审美,走向时代的合题 27-30
(二) 微博的文学属性 30-31
1. 微博以文字形态呈现 30
2. 微博的审美属性 30-31
小结 31-32
四、微博的审美意义(上):——微博中几种常见的文本呈现形态(类型)和艺术表现技巧 32-43
(一) 类型 32-39
1. 感悟小品 32-33
2. 微小说 33-34
3. 幽默笑话 34-35
4. “冷知识” 35-36
5. 新闻、奇闻异事 36
6. 纯文字与看图说话 36
7. 原创、节录与经典改编 36-37
8. 语录 37-38
9. 原创小说连载 38
1 0.总结梳理 38-39
(二) 技巧 39-42
1. 文字接龙 39
2. 语言的陌生化 39-41
3. 附加文字图片与超链接 41-42
小结 42-43
五、微博的审美意义(下):——微博审美意义生成的外部可能性 43-51
(一) 物质层面的上升,技术进步提供重要的技术可能性 43-46
1. 科技上的基础支持 43-45
2. 技术陌生化 45-46
(二) 大众阅读方式和心理的变化 46-48
1. 浅阅读与对意义的追寻 46-47
2. 表现欲与底层存在的自我强调 47-48
(三) “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泛化的文学大趋势(文学话语权利的争夺与再分配) 48-49
小结 49-51
结束语 51-53
致谢 53-54
参考文献 54-58
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58
学术论文网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