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题名】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摘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形态开始从以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型,由此导致经济结构处于不断地更新和升级之中,全球经济形态也逐步由商品生产向服务生产转变,人类逐渐步入“服务社会”时代。在“服务社会”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集聚已成为区域经济空间重构的重要驱动力。但在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本身的系统理解及其与新经济空间动力学关系的研究仍比较薄弱,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待进一步探索并需要更多的补充与完善,对其作用的方式、机制和机理还有待深入探讨。特别是,在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关系这个领域,还缺乏一种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据此,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并分析其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关系,不但在学术上可推动新经济地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实践中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以上思路,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第一、二章)为绪论、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及其述评。首先基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技术路线,同时构建了研究的总体框架,并对全文的创新之处及其存在不足进行了说明;然后在明确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空间重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古典区位理论、产业区理论、竞争经济理论、空间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等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从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和圈层结构理论等视角,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最后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分别加以述评。第二部分(第三、四章)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驱动因素与基本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重构区域空间的作用途径与机理。首先通过在全球、区域、城市三个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的分析,总结得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七个驱动因素和五个集聚模式;然后具体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四大作用途径,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其作用机理;最后从城市和区域两个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作用的表现形态。第三部分(第五章)从行业角度出发,着重就三个重要的生产性服务行业(金融业、物流业和研发业),探讨其集聚与区域空间重构的关系。首先分别分析了金融业、物流业和研发业集聚的空间表现及其动力因素;其次分析了这三大行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最后对三大行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作用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四部分(第六、七章)主要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分析了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态势及其演化模式;其次探讨了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最后分析和提出了推进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现实依据、结构形态、实现途径和战略选择。第五部分(第八章)为结论与展望。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别是在城市的集聚对区域空间发展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传导路径对区域空间结构产生重构作用,由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跃升的推动力,在此过程中遵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域空间结构重构——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2)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对区域空间结构的作用存在异同,但总体上遵循服务行业集聚——服务行业集聚区——空间结构重构的作用路径。在此过程中,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行业空间集聚的差异,促使行业集聚区的表现形态和空间分布有所区别,从而形成具有不同功能和性质的产业空间结构。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可从不同地域层面进行考察。具体表现为,在全球层面是有选择性的跨国迁移与集聚发展;区域层面是向中心城市的集中不断增强;城市层面则向城市核心区集聚不断强化。4)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各类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包括了服务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服务生产与交易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服务生产的非标准化、生产性服务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动、制造企业的服务外置等因素,也包括了地区人力资本、政府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等驱动因子。5)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可形成核心区、集聚区、功能区和发展轴带等多种布局形态;而在微观层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轴轮式、多核式、网状式、混合式和政府驱动式等五大模式,不同集聚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其采取的集聚方式有所不同。6)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的重构作用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途径。具体为:重构产业空间布局、变换就业和居住空间分布、改变交通设施空间走向和变更土地空间利用类型等。其作用的机理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间博弈、集聚区的空间演进和集聚发展的区域空间响应等,由此导致两个地域层面表现形态的差异。也即,城市层面服务业集聚布局的差异化与空间经济非均衡的产生、区域层面服务城市的区域化与城市等级新体系的形成。7)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效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金融业、物流业和研发业集聚的空间表现、动力因素及其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存在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所以,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整个产业的分析,基于整体的个案(行业)分析也十分重要。8)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或功能区。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在演化上出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交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空间功能分化和集聚城市的功能扩展等模式。而且,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遵循了企业之间、集聚区之间和城市之间的传导路径,由此带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城市效应、区域效应和全球效应等三大效应。9)长三角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需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有效支撑,城市群的构筑需要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分工相配合,区域一体化的推进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分布相协调。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在空间形态发展上体现为产业业态和空间结构与布局的层级性、企业之间和集聚区之间以及集聚城市之间的网络性以及产业空间发展的一体化。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是市场和政府共同驱动的结果,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互动、服务业的发展及其空间优化以及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集聚发展,只有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引导扶持手段才能充分实现,并以此促进产业集聚的进一步深化与细化。10)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空间合理布局的发展战略应与其他产业有所不同。也即,既要结合自身产业特性,又要区分行业各自特性。据此,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具体战略选择必须加以统筹考虑,有调控引导战略、分工发展战略、融合互动发展战略、功能提升发展战略、特色专业化发展战略、集群发展战略、嵌入全球价值链发展战略和重点扶持发展战略以及相关制度安排等。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过程中,应根据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并采用合适的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空间研究视角的确立。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发展的传统研究主要把着眼点放在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对空间分析重视明显不够。本论文把着眼点重点放在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所导致的区域空间结构变化上,以此确立了空间研究的新视角。2)研究尺度的动态变化和范式转换。为了能体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结构作用的动态变化,本论文采用了不同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市场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对比分析等动态研究方法,分别对不同阶段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发展类型、竞争方式、市场范围及其空间效应的差异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演进、驱动机制及其空间功能等作了详细探讨,以此区别于以往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进行研究的静态方法。而在空间维度上,从微观到宏观采用整体分析与局部分析、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紧密结合的研究范式,对全球、区域和城市三个层面以及生产性服务企业、生产性服务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三个层次,进行了分层论证和综合分析,做到统分结合,由此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换。3)在文献调查、案例剖析、理论归纳和提炼的基础上,论证和阐明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驱动因素与基本模式;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基本规律的详细分析,论证和阐明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与机理;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态势、演化模式及其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方式和传导路径的实证研究,论证和提出了推进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实现途径和战略选择。
论文摘要 6-9
ABSTRACT 9-12
目录 13-17
表栏 17-19
图栏 19-21
第一章 绪论 21-29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1-23
1. 研究背景 21-22
2. 研究意义 22-23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23-25
1. 主要内容 23-24
2. 基本框架 24-25
第三节 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25-26
1. 研究目标 25-26
2. 研究方法 26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26-29
1. 创新之处 26-28
2. 存在不足 28-29
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空间重构:概念、理论及研究进展 29-74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29-38
1. 集聚与集群 29-30
2. 地区与区域 30
3. 产业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 30-32
4. 生产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32-36
5. 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空间结构 36-38
6. 空间结构重组与区域空间重构 38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相关理论 38-44
1. 古典区位理论 39-40
2. 产业区理论 40-41
3. 竞争经济理论 41
4. 空间经济理论 41-42
5. 集聚经济理论 42-44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 44-48
1. 增长极理论 44-45
2. 点——轴理论 45-46
3. 核心——边缘理论 46
4. 梯度推移理论 46-47
5. 圈层结构理论 47-48
第四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48-74
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进展 49-60
2. 区域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60-68
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空间结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68-74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驱动因素与模式 74-100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 74-83
1. 全球层面:有选择性的跨国迁移与集聚发展 74-77
2. 区域层面:向中心城市的集中不断增强 77-81
3. 城市层面:向城市核心区集聚不断强化 81-83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因素 83-93
1. 服务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 83-85
2. 服务生产与交易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 85-87
3. 服务生产的非标准化 87-88
4. 生产性服务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动 88-90
5. 制造企业的服务外置 90-91
6. 地区人力资本 91-92
7. 政府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 92-93
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模式 93-100
1. 轴轮集聚模式 94-95
2. 多核集聚模式 95-96
3. 网状集聚模式 96-97
4. 混合集聚模式 97-98
5. 政府驱动集聚模式 98-100
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的作用途径与机理 100-116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 100-106
1. 重构产业空间布局 101-102
2. 变换就业和居住空间分布 102-103
3. 改变交通设施空间走向 103-104
4. 变更土地空间利用类型 104-106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理 106-113
1. 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间博弈 106-108
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演进 108-110
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区域空间响应 110-113
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作用的表现形态 113-116
1. 城市层面:服务业集聚布局的差异化与空间经济非均衡的产生 113-114
2. 区域层面:城市服务的区域化与城市新等级体系的形成 114-116
第五章 金融业、物流业和研发业集聚对区域空间的重构分析 116-132
第一节 金融业集聚与区域空间重构分析 116-121
1. 金融业集聚的空间表现 116-118
2. 金融业集聚的动力因素 118-120
3. 金融业集聚对区域空间的重构作用 120-121
第二节 物流业集聚与区域空间重构分析 121-126
1. 物流业集聚的空间表现 122-124
2. 物流业集聚的动力因素 124-125
3. 物流业集聚对区域空间的重构作用 125-126
第三节 研发业集聚与区域空间重构分析 126-130
1. 研发业集聚的空间表现 127
2. 研发业集聚的动力因素 127-129
3. 研发业集聚对区域空间的重构作用 129-130
第四节 金融业、物流业和研发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对比分析 130-132
1. 相同之处 130
2. 不同之处 130-132
第六章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实证研究 132-181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概况 132-138
1. 地域范围 132-134
2. 经济发展概况 134-135
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状况 135-137
4.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 137-138
第二节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态势 138-164
1.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 139-147
2. 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 147-155
3.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 155-164
第三节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演化模式 164-167
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交叠 165-166
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功能分化 166-167
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城市的功能扩展 167
第四节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 167-176
1. 产业功能空间优化和空间集聚互动化 168-169
2. 就业结构演变和就业空间分布层次化 169-173
3. 交通设施空间调整和运输设施枢纽化 173-174
4.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转型和土地利用差异化 174-176
第五节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传导路径 176-178
1. 企业之间的传导路径 176-177
2. 集聚区之间的传导路径 177
3. 城市之间的传导路径 177-178
第六节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效应分析 178-181
1. 产业集聚的城市效应 178-179
2. 产业集聚的区域效应 179
3. 产业集聚的全球效应 179-181
第七章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战略构想 181-205
第一节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现实依据 181-185
1. 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需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有效支撑 181-182
2. 城市群构筑需要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分工相配合 182-184
3. 区域一体化推进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分布相协调 184-185
第二节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结构形态 185-190
1. 层级性 186-187
2. 网络性 187-189
3. 空间一体化 189-190
第三节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实现途径 190-193
1. 市场驱动 190-191
2. 政府驱动 191-193
第四节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战略选择 193-205
1. 调控引导战略:总体发展规划与专项规划共进 193-194
2. 分工发展战略:产业分工与城市分工协同 194-197
3. 融合互动发展战略:产业融合与城市互动 197-199
4. 功能提升发展战略:城市服务功能扩展与服务网络构建 199
5. 特色专业化发展战略:精专生产管理与专业功能区建设 199-200
6. 集群发展战略:集聚区配套改革及其网络式发展 200-201
7. 嵌入全球价值链发展战略:价值链重序与附加值提升 201-203
8. 重点扶持发展战略:龙头服务企业发展及其服务范围扩张 203-204
9. 相关制度安排:机制体制建设与良好发展环境塑造 204-205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205-215
第一节 基本结论 205-212
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驱动因素和模式 205-206
2. 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的差异 206-207
3.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特征及其演化模式 207-208
4.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 208-211
5.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结构和战略路径 211-212
第二节 研究展望 212-215
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的研究 212-213
2. 空间集聚与行业功能差异的研究 213
3. 微观层面服务企业的空间决策的研究 213-215
附件: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全局主成分和分层聚类分析 215-222
参考文献 222-241
附录 241-243
后记 243
学术论文网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