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土地整理正在运用自然环境格局、经济态势以及资金、技术、管理水平等创新驱动力,形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西南丘陵山区是我国特殊的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土地整理实现项目选址判别、资源环境效应诊断、产业发展培育、生态景观再造等方面的创新,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农村土地整治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创新适合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整治需求的新模式,是目前西南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问题研究的主要方向。本研究以重庆丘陵山区柑橘园建设土地整理、蔬菜基地建设土地整理、粮油基地建设土地整理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实例,针对丘陵山区土地整理的规划布局和工程设计面临的制约因素及困境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提出适宜于丘陵山区的土地整理模式及其关键技术,为实现丘陵山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相关建设规范和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柑橘园建设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永胜等(2)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柑橘园建设)为例,研究了柑橘园建设的改土工程、灌排工程以及道路工程,并提出了柑橘园建设土地整理的关键技术。(1)海拔低于500m,坡度控制在25°以内适宜种植柑橘的水田采用垄畦改土法;而旱地中土层较深的坡耕地采用定植穴改土法,土层较浅的坡瘠地采用壕沟改土法。(2)研究区水资源供大于需,根据各地块实际情况,设计排灌沟渠,布设一定量的周转池等,形成一个完善的综合排灌体系,以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季节性缺水现象的情况。(3)整修原有田间道,连通横跨研究区的主要对外交通道,进而与县城主干道连为一体;考虑到水田、旱地集中成片改建为果园,整修部分骨干生产便道,使其将田块与每条支田间道、主要对外交通相连接,使各级道路均与农田水利系统、田块、居民点、对外交通干道结合,构建完善田间道路网系统。(4)柑橘园建设土地整理关键技术:①采用定植穴改土(坡地)和垄畦型改土(水稻土),回填有机物料,达到土层深厚,有机质高,质地疏松,通透性、排水性良好;②采取修建壕沟、背沟及箱沟等多种沟渠构成排水系统,以一级主管道与蓄水池、天然河沟以及灌溉渠等水源相连接,并配套一定数量的阀门与二级管道连接,将水输送至田块实现灌溉;③生产作业道和生活便道宜采用平直式,当道路纵坡大于10°时宜采用凹槽防滑处理的平直与台阶结合式,以便于柑橘园内小型机械车、摩托车通行。通过土地整理建设柑橘园,坡耕地土层变深厚,耕作层结构改善,肥力水平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并且,柑橘园能提供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产品,因此,柑橘园应作为耕地的一部分。(2)蔬菜基地建设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市璧山县璧北蔬菜基地建设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区域优势品种,立足蔬菜生长特性,因地制宜进行宏观规划与微观土壤改良,并提出了蔬菜基地建设土地整理的关键技术。(1)大气、灌溉水质、土壤单项污染指数Pi均≤1,未受污染。大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为0.56,污染水平属清洁;灌溉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为0.69,污染水平属尚清洁;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为0.74,污染水平属尚清洁。可见,大气、灌溉水质、土壤所有指标均合格,符合蔬菜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质量标准要求适合蔬菜基地的建立和选择。(2)依据地形、地貌、土壤和水系分布及产业发展定位,宏观上布局为“一心两基地四区一点”八个功能区,即种苗培育中心、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蔬菜良种试验示范区、农耕体验区、观光休闲区、综合配套服务区和农民新村点。(3)在农田规划上,首先,将研究区耕作田块设计为条田,条田可以改善农田生产环境,消除农田利用中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素,促进农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其次,进行了水利管网系统以及配套管网建设,使灌排系统配套,使规划的田块具有保水、保肥的目的;最后,还设计了保障蔬菜销售运输和田间作业的完善快捷道路网体系。以此实现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和经营产业化。(4)蔬菜基地建设土地整理的关键技术:①通过对环境空气质量、灌溉水质量与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以此检验是否适合建设蔬菜基地;②耕作田块修筑工程,以此消除农田利用中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素;③通过设计排除地面水和控制地下水结合使用的排水农沟,以实现田块保水保肥。④通过重点建设环状机耕道和板车道,完善道路交通网络,以解决运输问题。(3)粮油基地建设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合川区大石镇高川村等四村粮油基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制约因素,工程措施和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粮油基地建设土地整理的关键技术。(1)从基础设施条件、土地利用限制、士地适应性、水资源供需等四方面分析了研究区建设粮油基地的制约因素。研究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且遭受一定程度的干旱、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研究区水资源总量上可实现供给平衡,但可能出现季节性和区域性干旱问题。为此,需要通过粮油基地土地整理来实现研究区田、水、路、林的改造,以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2)通过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及其他工程等工程建设,以提高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景观,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促进粮油基地持续利用。(3)通过对田、水、路的综合治理,可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基本实现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符合粮油基地要求。(4)粮油基地建设土地整理的关键技术:①丘陵山区耕作田块以修建梯田为主,田(地)面坡度水平(水田)或<6°(旱地),耕作层厚度>25cm,有效土层厚度>50cm;②充分利用水资源,完善灌溉体系,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70%;水源受空间和时间限制不稳定区域的耕地,每亩耕地可用于补充灌溉的设施蓄水量宜在4m3以上。③田间道路面宽3.0m~4.0m,设置必要的错车道和回车道,同时应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主干田间道宜硬化;生产路采用横向、纵向交叉布置,路面宽宜为0.8m~2.0m。生产路可沿沟渠或田埂灵活设置,并形成网状。(4)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以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大柱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例,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新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规划,并提出了农村综合整治的关键技术。(1)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产业规划,把研究区建设成以有机农业、现代设施农业和高新农业为核心的产业,并打造出了产业的休闲观光的多重功能,形成了蔬菜种植区、粮油种植区、林木种植区(包括果园、苗园)、养殖中心(包括家畜养殖中心、水产养殖中心)、中药种植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2)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成“钱塘人家”新型社区。通过农村居民点复垦,可补充耕地25.50hm2,有利于维持耕地占补平衡;农田土地整治实现田块规整,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完善田间道路系统和农田灌溉系统,满足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农业新技术能得到有效推广。(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的目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二者之间是互相促进、互为基础的关系;研究区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质量将提高39.5%;生态环境水平将呈上升趋势,且年均生态环境综合水平进步显著;景观破碎度指数由综合整治前的0.0021降低为0.0013,聚集度指数由0.67增加为0.71。通过田块合并,渠、沟、路的重新布设,使原来破碎杂乱的斑块镶嵌格局进行了规整,总体格局趋于简单,斑块的团聚性得到增强。(4)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关键技术:①针对不同类型区的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规划,提出与产业协同的农村土地利用配置模式,编制符合“四生”(生态、生产、生活、生财)理念的农村土地整治规划;②针对山地耕地组织利用方式和耕地规模经营水平,实施耕作田块整治及耕地质量保育;③从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多角度,设计促进村镇建设用地潜力挖掘与释放。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了重庆丘陵山区四种土地整理模式:柑橘园建设土地整理模式、蔬菜基地建设土地整理模式、粮油基地建设土地整理模式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及其关键技术,丰富和完善了丘陵山区土地整理实践研究。但以项目为载体的土地整理模式,缺乏对新形势下相关政策工具的运用。因此,将来应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政策工具的运用转变,特别是将农用地整理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进行丘陵山区土地整理模式研究。并且本研究提出的土地整理关键技术,还需在实践中验证,反映其适用性,推导其广适性。
【关键词】 模式; 土地整理; 关键技术; 丘陵山区; 重庆;
摘要 9-12
Abstract 12-15
第1章 文献综述 16-32
1.1 基本农田节地型农田模式 17-19
1.2 农业产业化生产整治模式 19-21
1.3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模式 21-23
1.4 农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23-26
1.5 农村综合景观生态再造模式 26-28
1.6 小结 28-32
第2章 绪论 32-38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32-34
2.1.1 有利于实现丘陵山区土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2-33
2.1.2 有利于促进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民致富 33
2.1.3 有利于保护丘陵山区土地质量和农村生态安全 33
2.1.4 有利于推动丘陵山区城乡统筹进程和新农村建设 33-34
2.2 研究目的与内容 34-35
2.2.1 研究目的 34
2.2.2 研究内容 34-35
2.3 技术路线 35-38
第3章 重庆丘陵山区柑橘园建设土地整理模式 38-66
3.1 材料与方法 38-41
3.1.1 研究区概况 38-39
3.1.2 研究思路 39-41
3.1.3 数据来源 41
3.2 结果与分析 41-58
3.2.1 柑橘园改土工程 41-44
3.2.2 柑橘园灌排工程 44-55
3.2.3 柑橘园道路工程 55-58
3.3 讨论 58-64
3.3.1 柑橘园建设后地类的界定 58-60
3.3.2 柑橘园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60-61
3.3.3 工程措施对柑橘产业的影响 61-64
3.4 结语 64-66
第4章 重庆丘陵山区蔬菜基地建设土地整理模式 66-92
4.1 材料与方法 66-75
4.1.1 研究区概况 66-67
4.1.2 研究思路 67
4.1.3 研究方法 67-75
4.1.4 数据来源 75
4.2 结果与分析 75-85
4.2.1 蔬菜基地环境评价 75-78
4.2.2 蔬菜基地功能分区 78-81
4.2.3 蔬菜基地工程建设 81-85
4.3 讨论 85-90
4.3.1 蔬菜基地建设与生态服务价值 85-88
4.3.2 蔬菜基地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 88-89
4.3.3 蔬菜基地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89-90
4.4 结语 90-92
第5章 重庆丘陵山区粮油基地建设土地整理模式 92-122
5.1 材料与方法 92-95
5.1.1 研究区概况 92-93
5.1.2 研究方法 93-95
5.1.3 研究思路 95
5.1.4 数据来源 95
5.2 结果与分析 95-116
5.2.1 粮油基地建设的制约因素 95-102
5.2.2 粮油基地建设的工程措施 102-113
5.2.3 粮油基地建设的效益分析 113-116
5.3 讨论 116-121
5.3.1 粮油基地建设多元投资主体利益分析 116-117
5.3.2 农户参与粮油基地基础设施管护研究 117-120
5.3.3 粮油基地建设科技推广创新模式探索 120-121
5.4 结语 121-122
第6章 重庆丘陵山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 122-166
6.1 材料与方法 122-127
6.1.1 研究区概况 122-126
6.1.2 研究思路 126
6.1.3 研究方法 126-127
6.1.4 数据来源 127
6.2 结果与分析 127-151
6.2.1 现状分析与评价 127-128
6.2.2 土地利用布局 128-133
6.2.3 产业发展布局 133-135
6.2.4 新型社区布局 135-140
6.2.5 基础设施布局 140-151
6.3 讨论 151-163
6.3.1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151-152
6.3.2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土地资源质量的影响 152-156
6.3.3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区域生态景观的影响 156-163
6.4 结语 163-166
第7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166-172
7.1 结论 166-170
7.1.1 柑橘园建设土地整理模式 166-167
7.1.2 蔬菜基地建设土地整理模式 167-168
7.1.3 粮油基地建设土地整理模式 168-169
7.1.4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 169-170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70
7.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70
7.4 研究展望 170-172
参考文献 172-186
致谢 186-188
参与课题与发表文章 188
学术论文网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