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广西地处我国南疆,是地区间、民族间、国家间的交往地带,具有丰富的民族与地域文化特点,各种建筑现象异彩纷呈。针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展开研究,全面系统地勾勒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全貌,既是应对当前文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也是对岭南地区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补充和完善。同时还有助于了解建筑文化传播、演变的一般过程,并为广西地域建筑创作提供依据和广阔的意蕴。论文试图运用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人文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文化传播、演变的一般规律,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并对广西这一建筑文化过渡区域的建筑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并重,并在其基础上,从多学科角度综合剖析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文中先对广西地域文化背景予以概述和探讨,重点放在广西的百越土著文化和汉族移民对广西地域文化的影响方面。然后从民族、民系的角度构建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区划框架,将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区分为“百越干栏建筑文化区”和“汉族地居建筑文化区”。再依据建筑特点的差异,细分为侗族建筑文化亚区、壮族建筑文化亚区、苗瑶建筑文化亚区、广府建筑文化亚区、客家建筑文化亚区及湘赣建筑文化亚区六个部分。在建筑文化区划框架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两个大区(百越干栏区和汉族地居区)乡土聚落总体布局、空间特色、聚落公共建筑等方面的研究,然后结合平面形制、建筑构架、造型装饰等建筑型制的基本要素,六个亚区的壮、侗、苗、瑶、广府、客家、湘赣等各民族、民系建筑文化特点的细致研究也得以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坚持动态的观点,关注“广府建筑干栏化”、“干栏建筑地面化”等建筑文化的演变现象,并试图探寻隐藏在这些演变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文中亦探讨了目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方法,蕴涵于传统乡土建筑中的匠作技术、生态思想以及相关的生活内涵等非物质文化亦应是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点。文章的最后部分概括描述了当前广西地域建筑的创作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状况,并提出新时期广西地域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应该充分借鉴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理论,在深化本土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同时加强地域建筑技术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 广西; 传统乡土建筑文化; 百越土著; 汉族移民; 干栏楼居; 天井地居;
摘要 5-6
Abstract 6-7
第一章 绪论 17-32
1.1 研究的源起及意义 17-19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9-21
1.3 相关研究现状 21-27
1.3.1 国外研究概况 21-22
1.3.2 我国研究概况 22-24
1.3.3 广西地区的相关研究现状 24-27
1.3.3.1 广西地域传统文化研究概况 24-25
1.3.3.2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研究概况 25-27
1.4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27-28
1.4.1 目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7
1.4.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27-28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28-31
1.5.1 研究方法 28-29
1.5.1.1 田野调查 28
1.5.1.2 文献研究 28
1.5.1.3 综合分析 28-29
1.5.2 研究框架 29-31
1.6 本章小结 31-32
第二章 广西地域文化背景 32-66
2.1 地理学背景 32-36
2.1.1 地形地貌 33-35
2.1.2 气候特征 35
2.1.3 广西地域人文生态 35-36
2.2 历史沿革 36-38
2.2.1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36-37
2.2.2 唐宋元时期 37
2.2.3 明清时期 37-38
2.2.4 民国至今 38
2.3 土著族群及其文化特征 38-43
2.3.1 广西土著族群溯源 38-40
2.3.2 基本文化特征 40-43
2.3.2.1 稻田耕作 40-41
2.3.2.2 多神崇拜 41-42
2.3.2.3 小家庭的聚居模式 42-43
2.4 移民与文化传播 43-51
2.4.1 人口迁移与构成 43-46
2.4.1.1 政治移民 44
2.4.1.2 军事移民 44-45
2.4.1.3 经济移民 45-46
2.4.2 汉文化在广西的传播 46-50
2.4.2.1 传播廊道 46-48
2.4.2.2 传播方式 48
2.4.2.3 影响因素 48-50
2.4.3 汉族移民的基本文化特征 50-51
2.4.3.1 宗族制的大家族聚居 50-51
2.4.3.2 崇尚儒教礼制 51
2.5 广西地域文化分区 51-64
2.5.1 文化圈与民系的概念 51-55
2.5.1.1 文化圈 51-52
2.5.1.2 民系 52-55
2.5.2 桂西百越土著文化圈 55-59
2.5.2.1 壮族文化区 56
2.5.2.2 侗族文化区 56-57
2.5.2.3 苗瑶文化区 57-59
2.5.3 桂东汉族移民文化圈 59-63
2.5.3.1 广府文化区 60-61
2.5.3.2 客家文化区 61-62
2.5.3.3 湘赣文化区 62-63
2.5.4 广西地域文化分区的特点 63-64
2.6 本章小结 64-66
第三章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生成及其区划 66-102
3.1 影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生成的因素 66-80
3.1.1 自然因素 66-73
3.1.1.1 气候 66-69
3.1.1.2 地形 69-71
3.1.1.3 材料 71-73
3.1.2 人文因素 73-80
3.1.2.1 社会结构 73-76
3.1.2.2 生产生活方式 76-78
3.1.2.3 经济及技术条件 78-79
3.1.2.4 文化传播 79-80
3.2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类型 80-88
3.2.1 干栏式楼居 81-85
3.2.1.1 干栏楼居以前的洞居 81-82
3.2.1.2 干栏楼居的形成过程 82-84
3.2.1.3 广西干栏楼居的基本特点 84-85
3.2.2 天井式地居 85-88
3.2.2.1 天井地居的形成过程 85-87
3.2.2.2 广西天井地居的基本特点 87-88
3.3 建筑文化的区划方法 88-93
3.3.1 基于建筑本体构成要素的区划 88-89
3.3.2 基于建筑形成影响因素的分区 89-91
3.3.3 基于历史民系的区系类型研究 91-93
3.4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区划 93-100
3.4.1 百越干栏建筑文化区 94-96
3.4.1.1 侗族建筑文化亚区 94
3.4.1.2 壮族建筑文化亚区 94-95
3.4.1.3 苗瑶建筑文化亚区 95-96
3.4.2 汉族地居建筑文化区 96-99
3.4.2.1 广府建筑文化亚区 96-97
3.4.2.2 客家建筑文化亚区 97-98
3.4.2.3 湘赣建筑文化亚区 98-99
3.4.3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区划的特点 99-100
3.5 本章小结 100-102
第四章 广西百越文化区传统乡土建筑 102-184
4.1 聚落及总体空间形态 102-133
4.1.1 聚落类型分析 102-105
4.1.1.1 高山型 102-103
4.1.1.2 丘陵河岸型 103-104
4.1.1.3 平地田园型 104-105
4.1.2 聚落空间意向 105-112
4.1.2.1 聚落生态意向 105-107
4.1.2.2 聚落宗族意向 107-111
4.1.2.3 聚落风水意向 111-112
4.1.3 聚落公共建筑 112-133
4.1.3.1 宫、庙 113-115
4.1.3.2 鼓楼 115-126
4.1.3.3 风雨桥 126-130
4.1.3.4 其它公共建筑 130-133
4.2 居住建筑平面及空间组合 133-165
4.2.1 基本功能构成元素 133-139
4.2.1.1 生活起居:火塘、堂屋与卧室 133-136
4.2.1.2 生活辅助:架空层、晒排与粮仓、厨房 136-138
4.2.1.3 交通空间:楼梯与廊道 138-139
4.2.2 侗族传统建筑空间特征 139-145
4.2.2.1 山面设门的入宅方式 139-140
4.2.2.2 以敞廊为过渡的室内布局 140-144
4.2.2.3 利用充分的楼层空间 144-145
4.2.3 壮族传统建筑空间特征 145-150
4.2.3.1 檐面设门的入宅方式 145-148
4.2.3.2 以堂屋为中心的室内布局 148-150
4.2.4 苗瑶传统建筑空间特征 150-156
4.2.4.1 苗族传统干栏建筑 150-154
4.2.4.2 瑶族传统干栏建筑 154-156
4.2.5 汉文化对干栏建筑平面型制的影响 156-165
4.2.5.1 楼梯与入口由山面转向檐面 157-158
4.2.5.2 前堂后室向一明两暗的过渡 158-159
4.2.5.3 由单一主体走向院落围合 159-162
4.2.5.4 居住层由楼面转为地面 162-165
4.3 筑结构与构架 165-175
4.3.1 基本构架类型 165-169
4.3.1.1 头承檩 165-166
4.3.1.2 叉手承檩 166-168
4.3.1.3 砌体承重 168-169
4.3.2 屋面做法 169-170
4.3.2.1 屋面举折 169-170
4.3.2.2 屋脊升起 170
4.3.3 平面功能对干栏构架的影响 170-173
4.3.3.1 减柱 170-171
4.3.3.2 加柱 171-172
4.3.3.3 楼梯位置与干栏构架 172-173
4.3.4 其它构架做法 173-175
4.3.4.1 吊柱 173-174
4.3.4.2 偏厦 174-175
4.3.4.3 半接柱 175
4.4 营建机制 175-182
4.4.1 选址与立项 175-176
4.4.2 工匠传统 176-180
4.4.2.1 墨师 176-178
4.4.2.2 丈杆 178-180
4.4.3 建造过程与仪式 180-182
4.4.3.1 备料 181
4.4.3.2 下料 181-182
4.4.3.3 立架 182
4.5 本章小结 182-184
第五章 广西汉文化区传统乡土建筑 184-269
5.1 聚落及总体空间形态 184-208
5.1.1 聚落类型分析 184-190
5.1.1.1 农耕型聚落 184-186
5.1.1.2 商业型聚落 186-189
5.1.1.3 军事型聚落 189-190
5.1.2 聚落空间意向 190-201
5.1.2.1 聚落宗法意向 190-198
5.1.2.2 聚落风水意向 198-201
5.1.2.3 聚落文化意向 201
5.1.3 聚落公共建筑 201-208
5.1.3.1 祠堂与书塾 201-206
5.1.3.2 牌坊与门楼 206-208
5.2 广西湘赣式传统建筑 208-231
5.2.1 平面形制 208-219
5.2.1.1 基本平面类型 208-212
5.2.1.2 基本平面的组合 212-219
5.2.2 建筑构架 219-224
5.2.2.1 屋架承重方式 219-221
5.2.2.2 梁架步架分析 221-224
5.2.3 造型及装饰 224-231
5.2.3.1 造型特点 224-229
5.2.3.2 装饰装修 229-231
5.3 广西广府式传统建筑 231-253
5.3.1 平面形制 231-246
5.3.1.1 街屋——骑楼 231-233
5.3.1.2 三间两廊 233-236
5.3.1.3 大型宅院府第 236-243
5.3.1.4 广府式民居的“干栏化” 243-246
5.3.2 建筑构架 246-249
5.3.2.1 插梁式 246-248
5.3.2.2 硬山搁檩 248-249
5.3.3 造型及装饰 249-253
5.3.3.1 造型特点 249-251
5.3.3.2 装饰装修 251-253
5.4 广西客家式传统建筑 253-266
5.4.1 平面形制 253-261
5.4.1.1 堂横屋 254-256
5.4.1.2 围垅屋 256-259
5.4.1.3 围堡 259-261
5.4.2 结构体系 261-264
5.4.3 造型及装饰 264-266
5.4.3.1 造型特点 264-265
5.4.3.2 装饰装修 265-266
5.5 本章小结 266-269
第六章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继承 269-292
6.1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价值 269-274
6.1.1 文化生态价值 269
6.1.2 历史人文价值 269-270
6.1.3 技术价值 270-272
6.1.3.1 聚落营建的生态思想 270-271
6.1.3.2 房屋建造的生态技术 271-272
6.1.4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价值评估 272-274
6.2 面临的问题 274-280
6.2.1 社会环境的变迁 274-277
6.2.1.1 家庭结构的变化 274-275
6.2.1.2 价值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275-276
6.2.1.3 空心村与城镇化 276-277
6.2.2 人为与自然灾害 277-279
6.2.2.1 环境破坏与污染 277
6.2.2.2 人为破坏 277
6.2.2.3 自然灾害 277-279
6.2.3 规划与管理的问题 279-280
6.2.3.1 资金与人才资源的缺乏 279
6.2.3.3 古村寨旅游的过度开发 279-280
6.3 保护的原则与方式 280-291
6.3.1 保护原则 280-282
6.3.1.1 分类保护原则 280-281
6.3.1.2 真实性原则 281
6.3.1.3 整体性原则 281
6.3.1.4 参与性原则 281-282
6.3.1.5 动态与可持续原则 282
6.3.2 保护方式 282-291
6.3.2.1 改建与改造 282-284
6.3.2.2 旅游与保护相结合 284-285
6.3.2.3 “活态保护” 285-289
6.3.2.4 匠作技术的延续与传承 289-291
6.4 本章小结 291-292
第七章 结语:创造新时期的广西地域建筑 292-301
7.1 广西地域建筑的当代发展概况 292-297
7.2 广西地域建筑创作之道 297-299
7.2.1 借鉴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理论 297-298
7.2.2 深化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 298
7.2.3 加强地域建筑技术的运用 298-299
7.3 本章小结 299-301
参考文献 301-306
学术期刊 301-303
学术著作 303-305
学位论文 305-30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06-307
致谢 307-309
附件 309
学术论文网Tag: |